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六单元是以“绿”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2.
关于《囚绿记》的主题,教参认为"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笔者以为该文的主题应是爱之异化,为害尤甚。圆窗外的常春藤枝繁叶茂,细嫩柔软,霖雨之际,淅沥之声不绝于耳,婆娑舞姿轻盈曼妙,足令人陶然而醉。常春藤的绿色,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象征着崭新的希望,让孤独的"我"感到了快乐。不仅如此,绿叶还与"我"对话,令"我"忘掉尘世的困倦,往昔的不快,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中收录了陆蠡的《囚绿记》。作者在文中,用细腻温柔的笔触描写了象征生命的常春藤,并深沉委婉地抒发了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热爱。由于此文作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因此被诸多教学参考书解读为“对中华民族面临外侵时的不屈气节的赞美”,但是深入挖掘文本后,我们会发现,作者在抒发对常春藤赞美的同时,更对自己的行为与内心作了大量的刻画,这其实正是对复杂人性的观照与反思。因此,我立足于“生本、生态、生命”(简称“三生”)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体悟及人性的审视,对《囚绿记》课堂教学做了如下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前几日,参加了一次听课活动,执教者讲授的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囚绿记》,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常青藤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表达了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的歌  相似文献   

5.
【课标·教材·学情】 本文是现代作家、翻译家、抗日烈士陆蠡先生的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中的一篇,巴金先生曾说“这篇散文的生命力量就在于作者不屈的灵魂”。作者将这“不屈的灵魂”附着在一枝充满灵性的常春藤上,附着在一抹生命的绿色上,因而形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正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中收录了陆蠡的《囚绿记》。作者在文中,用细腻温柔的笔触描写了象征生命的常春藤,并深沉委婉地抒发了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热爱。由于此文作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因此被诸多教学参考书解读为"对中华民族面临外侵时的不屈气节的赞美",但是深入挖掘文本后,我们会发现,作者在抒发对常春藤赞美的同时,更对自己的行为与内心作了大量的刻画,这其实正是对复杂人性的观照与反思。因此,我立足于"生本、生态、生命"(简称  相似文献   

7.
陆蠡散文《囚绿记》历来被誉为名篇,并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囚绿记》在“囚绿”与“不囚”之中,体现了陆蠡先生不屈的灵魂、卓异的人格,同时表达了作家深沉的人生惆帐。从文章的内涵和结构中,可以细细品味《囚绿记》独特的生命力量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陆蠡的《囚绿记》中,"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寄托,"绿"是快乐,"绿"更是最为知心的朋友。在联系《囚绿记》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绿"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帮助师生深刻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题旨。  相似文献   

9.
<正>《囚绿记》是陆蠡散文中的精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一直保留的“情文”。然而,因为这样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使用了拟人手法,赋景物以性灵,所以,关于其深刻内涵或写作意旨的探讨,目前学界大都倾向于作品的象征意义,即文章通过对作者与绿枝条一段亲密过往的描述,一方面刻画了绿枝条的生命变化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起伏和真挚心愿,既曲折反映了华北人民遭遇日寇侵略的悲惨命运,又形象折射了作者和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显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囚绿记》的主题,教参认为"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笔者以为该文的主题应是爱之异化,为害尤甚.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陆蠡,是个铁血汉子,充满豪气,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可他内心深处也有柔软的一面。抗战爆发后一年,他深情怀念一年前暂住北平寓所窗前的“绿友”——常春藤,而写下了散文《囚绿记》。人们赏读这篇散文往往重在品味常春藤的象征内涵——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而忽视了作者也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内心颤动着对美的爱。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囚绿记》的教学设计,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3.
曹仪华 《教师》2010,(23):24-24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描绘了抗战前夕一株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教这篇文章时,将本文与“学习描写’’以及“修辞无处不在”,进行超链接,以读促写,由写悟读,使学生懂得了通过仔细观察景物,用心感受景物,就能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中若能恰当运用修辞,语言就会形象生动;倘若还能融入时代的信息,注入个人情感体验,定能写出景物的性格气质,让其形神兼备,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4.
陆蠡是我国三十年代一位有才华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文笔纯朴、清丽,感情细腻而又深沉,虽然内容比较狭窄,然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却都闪烁着他自己特有的光彩。《囚绿记》是他的散文创作趋向成熟阶段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囚绿记》写于一九四○年,“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绿池》)。当时作者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他那对河山沦亡的感叹和人民蒙受凌辱的愤懑与寂寞的情绪,以及对生命的爱恋,追求自由的  相似文献   

15.
千里之外     
<正>"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陆蠡《囚绿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陆蠡滞留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这令他怀念起北京寓所曾受其"囚禁"的常春藤。因为性格沉默内向,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文章  相似文献   

16.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描绘了抗战前夕一株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教这篇文章时,将本文与"学习描写"以及"修辞无处不在",进行超链接,以读促写,由写悟读,使学生懂得了通过仔细观察景物,用心感受景物,就能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中若能恰当运用修辞,语言就会形象生动;倘若还能融入时代的信息,注入个人情感体验,定能写出景物的性格气质,让其形神兼备,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7.
《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是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陆蠡的一篇借物抒情散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文章讲述了作家与常春藤的一段“交往”经历:“瞥见”绿、“留恋”绿、“幽囚”绿、“开释”绿、  相似文献   

18.
<正>上期谈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二)》对陆蠡的散文名篇《囚绿记》的解读存在着政治主题预设和割裂逻辑关系的错误,其弊源自粗疏专制的阅读态度与庸俗僵化的解读立场。而欲求其正解,则须坚持关系还原的立场,将《囚绿记》的"绿"的含意置放于"我与绿"的关系轴线上来求解;则须坚持文本细读的立场,逐项厘清"我与绿"的关系、"绿"的含意、"我"自私魔念的心理行为的含意;最后,还必须将《囚绿记》  相似文献   

19.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其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1]《囚绿记》是其代表作之一,自从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以来,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近五年来研究《囚绿记》的文献后,总结出关于《囚绿记》主题思想、语言表现艺术以及教学处理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东美 《阅读与鉴赏》2008,(11):41-41,16
记得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概括过散文表现生活的艺术特点:“一粒沙一个世界,一朵花一个天堂。”陆蠡的散文《囚绿记》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读《囚绿记》能使我们享受到绿色天堂里的欢快和喜悦,一种生命、希望之树常绿的审美感,一种不怕挫折、执著、向上的激情。这是绿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