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世界知名的科学教育家,20世纪40年代,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1977年起,她多次访问中国,在北京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实验,受到了我国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和小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主要作者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现年八十多岁了,一生致力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材教法研究。她积五十多年的经验,发展出了居于正确的世界观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对于从小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和创造性的人才幼苗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认识对象的解释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教学中,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激发情趣,诱发“探究——研讨”的动机;其次,要精讲巧问,多次实践,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再次,要集思广益,协作发展,培养学生集体研讨的能力;最后,要创设条件,主动参与,为学生“探究——研讨”提供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4.
论“引疑——探究”教学法的意义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疑——探究”教学法的思想基础 一个学科的教学改革,主要反映在教材系统和教法系统两个方面。近几年来,小学自然教材的改革为自然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改革的深入,广大自然教师和教研工作者都在潜心研究自然教学新方法的建立和完善,使之与新教材相适应。过去,我们曾研究并尝试过  相似文献   

5.
1984年5月,教育部举办教材教法研讨会,重点介绍了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与上海自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指导法”相比较,在教学效果、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情况如何?我们进行了实验,作了对比研究。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被试:我区半二小一个班,上南二村小一个班,(?)二小两个班。前两个小学为四年级,后—个小学为六年级。每个班均在实验前进行基础测定,经过分析  相似文献   

6.
将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这是我进行的一个实验。我体会到,要搞好这项实验,就必须做到: 一、认真领会“探究——研讨”法的精神实质 1986年秋,我开始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探究——研讨”法,但由于对基本思想理解不清,因而没有跳出教材的圈子,不知如何组织材料,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教来教去感到还没有传统教法好。我曾运用“探究——研讨”法上了一堂思想品德课,《湖北教育》编辑部的有关同志也来听了课,结果,这堂课上得很别扭。此后,一度对实验失去信心,认为这种教学法不适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编辑部报告     
《科学课》1988,(3)
●《教师从研讨中如道了什么?》,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创始人,美国的兰本达教授为中国自然教师撰写的专稿,本期刊载上半部分。 兰本达教授说,“当孩子们使用材料进行探究,然后进行研讨时,我们的任务是‘停止’、‘观察’和‘倾听’,即当“孩子们沿着概念箭头向对于世界的完整的理解前进”  相似文献   

8.
1984年6月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育才学校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数学、自然课教材教法讨论会”。主讲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兰本达教授及其他几位中外学者。 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十几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别开生面的讨论会。在讨论会期间,“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创立者兰本达教授,用科学严谨、有条不紊的教学步骤,丰富多彩、设计巧妙的教具和实验,向代表们演示了小学自然课的教学方法,从而  相似文献   

9.
上学年,我们把“探究—研讨”法运用于小学自然第二册《鱼》一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提出的一种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小学自然教学法。它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部分。“探究”是让儿重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亲自动手,去探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实物材料;“研讨”是让学生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疑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运用集体思维,获得科学结论。在《鱼》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是怎样运用“探  相似文献   

10.
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是选择使用有结构的材料,使孩子在摆弄材料时,许多“发现”进入头脑形成片断、易变的语言信息,通过研讨把他们的思维活动转变成语言而形成概念。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发现自然事物中的奥秘、领悟其中的科学道理,增长才能。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教师教得轻松、顺利,孩子学得“开心”、“欢快”。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领悟科学道理、增长才能。  相似文献   

11.
路培琦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在小学自然界更是大名鼎鼎。路老师长期致力于自然教学改革 ,他在刘默耕老师的指导与影响下 ,身体力行 ,成为自然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同时他积极研究推广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并且在教材建设、科技活动、自制教具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他曾参与编写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材、《自然教师手册》、《自然教学大纲指导书》、《小学生自然》等。《连通气球》一课是路老师于4月26———29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21世纪科学教育与刘默耕思想研讨会”上的观摩课。路老师一开始便以“玩”导入全…  相似文献   

12.
余会福 《甘肃教育》2011,(15):44-44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运用主体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做到读有其法,读有所思,思有所悟,由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通读——读懂教材,了解教材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国际知名的科学教育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所创立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序的理解。兰本达教授相信,这种方法不仅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用。兰本达教授认为,教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试验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1984年,兰本达应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来京讲学。她运用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丰富多彩的教具,多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演示课,形象地介  相似文献   

15.
两年多来,我们据根自然课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采用“探究——研讨”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验。一、精心设置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要有结构,即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中的  相似文献   

16.
名家辞典     
张洪鸣 42岁,1980年毕业于洛社师范,吴县市苏苑实验小学副校长,自然特级教师。 18年来,他成功地选择了“四动”教学法作为主课题,对自然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心理进行潜心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启发式小学自然教学法》等文章收录进《中国当代新教法大全》,有50  相似文献   

17.
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所谓“探究”,就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把一些实物材料发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尽量动手拨弄。操作这些材料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  相似文献   

18.
“1335”探究教学法又称单元探究教学法。它是南昌一中化学教师彭嘉全一九八五年开展的一项教改实验。其特点是将一个教学单元(1个或几个自然章节)的教学全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练、课后进取”三个阶段,将课堂教学分为“复习引人、启发探求、小结迁移”三个步骤,将“启发探求”新知识的思路按教学内容的信息特点设计为五种课型,故称之为“1335”探究教学法。 “1335”探究教学法的要点: 1.基本思想: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入手,按照学科的知识结构及迁移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运用启发探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遵循整体原理的公式(整体——部分——  相似文献   

19.
所谓“印证”实验就是用事实来检验某一个概念正确与否的一种实验,它是过去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今天,“印证”实验似乎被人所遗忘。我认为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时,“印证”实验仍然有着一定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印证”实验体现了“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的一部分。《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胡梦玉先生是北京师大教育,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教委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自然教学法专家。她1912年3月1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堰桥村前,1987年8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1928年,胡先生初中毕业后即考入了北京燕京大学预科班,翌年经考试,进入燕大本科就读,原攻医学,后改生物。1933年毕业时,因学业优异而被选为"Befa,Befa,Befa生物学荣誉学会"会员,获金钥匙一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