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延安时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重要时期,延安给作家提供了特殊的写作环境和不同以往的生活,使得作家的创作有了重大的调整。全文从文化身份、创作思想、创作主题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究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转向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
《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以卓越的宣传业绩和丰富的办报经验,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日报》的创刊及改版中,毛泽东倾注了大量心血。它是在毛泽东的哺育下创刊并成长起来的。它的成功改版是中国共产党党报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周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很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文学家,周扬都与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关系。周扬文艺理论体系真正的形成应该是在四十年代,延安《解放日报》在其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政治与文艺的纠结,这一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及概貌。作为典型个案,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受此影响,亦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这一方面源于作家骨子深处的五四文艺传统意识,是其追求文学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作家主动归于延安文艺体制、追求文学民族化的努力不无关系。而在这一文艺体制影响下的后期延安文学更是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解放日报》作为延安整风运动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和西北中央局的“喉舌”,是整风运动中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它及时推广整风运动的做法、推广整风运动的经验,充分发挥了党报的作用。同时,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解放日报》进行了改版,由一张“不完全的党报”转变为“完全的党报”,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新闻改革,对党的新闻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大型机关报党报,对《解放日报》研读发现:延安时期女性作家先期都以"边缘人"的身份,坚持文学创作的自主自由,她们在政治合法性的前提下坚持自由言说的可能性。在知识分子的"入世"担当意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整风运动"及一系列的政治化运动的综合作用下,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女性写作、自由写作又很快地融化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写作。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是一次成功的新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有其深刻历史背景。其中,新闻对国内形势关注度不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意识薄弱,报纸内容存在“八股”风气,新闻报道有失真实缺乏创新是促使《解放日报》改版的重要因素。改版后,《解放日报》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全党办报”的理念;坚持党报为人民,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实事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如今,历史和现实都要求我们总结《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经验,为在新时代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绝对领导,强化主流媒体的政治担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详细记录了延安时期国家发生的一系列大小事件,寄托了党对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在《解放日报》刊发的旧体诗中,悼亡诗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类诗作不仅融入了党和人民对英雄的高度赞美,对外贼侵略的极度悲愤,也渗透出全民抗战的热情与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丁玲延安时期创作转向的原因是复杂的.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丁玲在国破家亡的时刻,将个人的命运和出路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革命实践重新铸造了作家的体魄、人格和精神,同时也解决了作家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0.
《解放日报》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传播工具。本文旨在从报纸的创立、改版的原因和在整风运动的新闻宣传工作等多个方面,对它在整风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从一个侧面阐明了《解放日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丁玲经历了地域的迁徙和生活的流亡,从上海到延安,她遭遇了思想、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焦虑。论文通过对丁玲在解放区早期序列文本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这种困惑和焦虑来自于"五四"启蒙思想与战争政治功用之间的冲突。这在同时代面临相同问题和困惑的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丁玲具有双重的人格意识,一方面她是女人,当然具有女性人格特质。以及女性所固有的阴柔特征;另一方面。在她身上又存在着强烈的男性阳刚性特征,拥有男性人格特质。这二者有机地交融在丁玲的人格个性中,并贯穿了丁玲的一生。不过,丁玲的人格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分秋色,其表现形态因生活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时而女性人格特质占主流,时而男性人格特质占主流,多半时候是相互交错。这种独特的动态化的人格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丁玲的人生道路,并通过作家的审美体验而影响其文本创作。  相似文献   

13.
丁玲早期小说有着自觉的性别觉醒意识。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滞留在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研究视角上,性别视角作为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被长期延误和搁置了。以“性别”作为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切入文本分析,种种人性的、政治的、心理的、审美的意义将会得到综合性的彰显与澄明。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在医院中》,陆萍的遭遇表征着作为新政权雏形与象征的解放区,法律、条文上的性别平等并未深入社会机制和妇女的思想意识与日常生活,女性整体上依然处于精神匮乏、价值缺失和无法获得类的存在的生存状态。陆萍的悲剧揭示了将女性解放等同或捆绑于民族国家解放的狭隘和困境,将民族国家解放后妇女解放之路将走向何处的问题揭示了出来,启示新的历史背景下,女性解放应在主体精神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维度确立女性的主体存在,发展女性独立的个性和丰富的人性,实现女性自由、自觉的类本质。而反观现实,这也正是文本对当下女性解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创作在1940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弘扬革命的主旋律转向对革命的善意批评。她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革命内部存在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知识分子问题,革命女性问题,社会组织问题。丁玲创作的转变自有其内在的思想欲求,她的经历、个性,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延安宽松的文化氛围,鲁迅精神的倡导等是影响她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丁玲到解放区后,作品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减少,仅在小说《入伍》、《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部作品中出现少量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虽然人物少,但这些人物塑造的视角却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文化先驱者与懵昧大众的冲突而生出的慷慨悲歌,也有从大众视角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批判,而最终主宰作家视角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诉说着女性精神上的痛苦、性的痛苦以及女性爱情婚姻的痛苦。作者以独立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痛苦状况的描述和痛苦根源的挖掘,唤起女性的觉醒,建构女性的文化,让社会更加关心女性这一特殊群体,从而使女性和男性达到共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与其作品的互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丁玲写作发生的天然土壤;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与其作品产生了深刻的互文性,其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扭结和缠绕,凝结为丁玲写作在大视野与小格局的冲突中所显现的别具一格的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