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小侠 《陕西教育》2008,(7):108-109
误区一:无原则的爱--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解释.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性情莫先于父母.皆因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相似文献   

2.
哀溺     
永之(?)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泯(?),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尽力而 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臣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 其首,遂溺死。  相似文献   

3.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如果父母的爱泛滥起来,也会"淹没"孩子,这就是溺爱。优秀的父母应该学会理智地爱自己的孩子:拥抱智爱,拒绝溺爱。  相似文献   

4.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教材释义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因自己所喜好的东西而陷入困境。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祸患可以积少成多,智勇双全的人也可能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迷惑。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玩物丧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每年5~9月,是中小学生溺亡高发时段,溺水,已成为导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2013年江苏中小学生意外溺亡发生主要原因;结果:男生溺亡比率高于女生;意外溺亡年龄段:集中于10~12岁和13~15岁,占总溺亡人数71.8%;调查显示,溺亡者居住地主要集中农村,占总数78.21%,城市仅占21.79%;中小学生在水库、江河池塘等无人看管水域溺亡人数占本次调查94.87%;结论:以人为本着力提升社会监管力度,完善教育主管部门职责。  相似文献   

6.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 ,或宦于荆。犁钅且曰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越人虽善游 ,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 ,海水虽多 ,火必不灭矣 ,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 ,而齐近 ,鲁患其不救乎 ?”注释本篇选自 (《韩非子·难势》)。鲁穆公 :春秋时鲁国国公。公子 :这里指诸侯之子。宦 :做官。让公子到别国去做官 ,是为了表示友好 ,以便互相支援。荆 :楚国。犁钅且 ( chú) :人名。假 :借 ,这里是“请来”的意思。溺 ( nì)子 :落水的孩子。溺 ,淹没。远水不救近火  相似文献   

7.
清代福建溺女陋习及整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福建溺女陋习颇盛,这与奢嫁及百姓生活拮据相关联。溺女陋习干扰着清王朝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福建地方官依据中央政策,采取颁布禁诫溺女的法律,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实施社会救济以及大杀婚嫁奢华之风等措施。但溺女陋习扎根于固有的文化土壤,故政府的行为只能起到弥补损害和延缓蔓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惑溺二则     
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嗜美女成癖,众友皆知.1995年的一天,他的医生朋友紧急来电,告知诊所病房里有位绝色妙龄女.老罗当即驱车前往,赶到诊所大汗淋漓,匆忙换上朋友白大褂、戴好口罩,不动声色混进诊室.老罗匍匐在美人胸前听了半晌,正色道:"您的心脏没有任何问题."美人却兴奋大叫:"大师!昨晚您的音乐会棒极了!"  相似文献   

9.
墨子说镜     
墨子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容,镜于人知吉凶."墨子时代没有镜子,人在水中照镜.这段话很受后人重视.到了唐代,<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谈魏征的言行,这段话改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相似文献   

10.
长大     
岁月无情,它把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淹没于记忆的长河之中,唯独留给我们一份馈赠——长大。长大是一种朦胧的感觉。用你清纯如一泓潭水的双眸来仔细观察每一个长大的镜头吧!快乐的时候,手舞足蹈,谈笑风生;恼了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彭更①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②呼诸侯,不以泰③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④,以羡⑤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⑥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⑦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相似文献   

12.
2015年2月26日下午,在河南濮阳清丰县韩村乡西赵楼村一处人工湖里,有人溺亡.死者名叫孟瑞鹏,今年24岁,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教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最初的新闻报道称,孟瑞鹏是为了救两名落水儿童跳进湖里的.但随后,剧情却发生了反转.被救儿童称:“孟瑞鹏用脚往后一跺,那个栏杆就掉下去了,然后我们三个都掉下去了.”据此,当地警方认定,孟瑞鹏不是救人溺亡,而是不慎落水.  相似文献   

13.
古文今解     
[古文] 太宰①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日:"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14.
徐云 《教育》2013,(21):5
进入炎炎夏日,水上活动日渐多起来。家长们得注意了:7月是溺亡最多的季节。据广东省疾控中心透出的信息,溺水死亡已成为5岁至14岁儿童的头号死因。而早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每年溺亡者达44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儿童。(2013年7月15日《羊城晚报》)纵观各类儿童溺亡事件,发生地区多为农村,溺水者多为留守儿童。从  相似文献   

15.
[摘要]溺婴在中国主要表现为溺弃女婴,也称作溺女。这一陋俗在中国由来已久,直到民国时期,“溺女”现象在民间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近代以降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的意识逐渐觉醒,知识分子更进一步有了对于“女人非人”的历史的新的审视、批判和考量,“溺女”这一现象也才进入不少现代作家的创作视野,成为被呈现的对象之一。现代作家们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女婴们可悲的命运和短暂的生命,并在思想不同、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中对这一陋俗予进行了深刻的书写,这对于当代社会现象的思考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寥寥数字便描摹出古时京城的繁华景象.可如今,"长安"一名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 翻开我国数千年地名演变的图谱,有一些地名沿用至今,比如"河北";有一些地名被湮没于滚滚历史烟尘之中,比如"西域";还有一些地名名称依旧,但所指范围早已不同,比如"山东". 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数量庞...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戏剧《霄神》《鸭子》和小说《山鬼》中所提及的"霄神"是湘西汉苗人民在近现代日常生活中普遍信奉的傩神之一."霄神"既可以赐福,保佑湘西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又会降罪于人,施以惩戒.人们通过傩戏等一系列酬傩仪式取乐神灵,兼以娱人,致力于达到一种人神和悦的境界.民间"霄神"信仰浸润于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且深刻影响了...  相似文献   

18.
"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而笔墨之得失,亦本乎于"游"."笔墨当随时代",然观乎笔墨之现状,觉得确实令现代人深思.现代中国画出新,关键在于一种全新的理解,解释和实践!当以"游"之,游则动嘛!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毛主席生前也告诫人们夹着尾巴做人.为此,笔者搬出古人的"四不可"箴言,杨弃其中因果报应的宿命糟粕,吸取其中劝人厚道的警世精华.是哪"四不可"?一日"势不可使尽,二日福不可享尽,三日便宜不可占尽,四日聪明不可用尽.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毛主席也告诫人们夹着尾巴做人.为此,笔者搬出古人的"四不可"箴言,摒弃其中因果报应的宿命糟粕,吸取其中劝人厚道的警世精华.是哪"四不可"?一日势不可使尽,二日福不可享尽,三日便宜不可占尽,四日聪明不可用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