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韩寒     
韩寒现在已成为一种现象,评论韩寒也已成为一种时髦。众多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赞誉者有之,批评者有之,一时间,这个17岁的少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我一向固执地认为:要评价一位作家或作者,最主要的是看他的作品。否则,任何解说都会带上捕风捉影的嫌疑。通读了韩寒作品之后,我不揣浅陋,对“韩寒现象”试作如下解读。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是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的复赛颇具戏剧性:他迟到了半个钟头,一位老师把稿纸揉成纸团丢进水中。半个时辰后,纸团沉下水底,文章却浮出水面。在这篇名为《杯中窥人》的文章中,韩寒由纸…  相似文献   

2.
张富翠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7-119
"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在简述韩寒与"韩寒现象"的基础上,对比韩寒与柏杨的不同,阐明了韩寒的独特性。同时通过"韩寒现象"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价值,证明了"韩寒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再读韩寒     
近几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寒现象”降温了。其实韩寒的出名很大部分是媒体的功劳,现在“韩寒”,这道菜已炒熟了,再炒下去肯定会煳。……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坛历来是不甘寂寞的,先是有个王朔,接着又来了个韩寒。如此下去,说不定和平年代也会出现“百家争鸣”。韩寒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并声名鹊起,人气如日中天。才华与天赋无不令人折服,然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他对当今教育的批评。如今的韩寒已作为一个话题,成为一种现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也正因如此,小说《三重门》倍受人们瞩目。说实话,笔者对韩寒除了一些观点不能苟同外,剩下的全是对他的敬佩和非常敬佩。不光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天赋———这种才华和天赋在中国还是很多的,主要是他的胆量和勇气,…  相似文献   

5.
结构才气论     
“才”和“材”是不能两字合一的,“人才”和“人材”是大有区别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困惑就是只能教出“人材”,而不能教出“人才”。其根据就是文坛上每出现一个才子,他们都不认为自己的才气采自于学校(包括大学)的语文课堂。功成名就的老作家很少有人认账,就连80后的作家韩寒他们也不认账。不仅如此,某地把韩寒在博客上写的一段文法不通的话用来作为病句题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不可否认,韩寒确实有点才气。笔倒不是因为某些名人对他的吹捧,而是有鉴于他在一些少年朋友中的名气。出于职业的责任,才耐着性子看了他一些章,觉得很有必要说几句。首先.我想说的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部分同志不要因为他而激动。他的横空出世及其产生的冲击波都很正常。我们的长辈——尤其是教育工作和家长完全不必因为他而失态,说一些自我安慰同时也是自欺欺人的话。诸如“韩寒作为一个个案,我们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的中学生及其家长中 ,在全国各大学 ,你提起韩寒 ,几乎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至少也知道他出了一本名为《三重门》的书。那么 ,韩寒何许人?《三重门》又是一本关乎什么内容的书呢?韩寒 ,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学生。17岁时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从此扬名 ,在一年后又以一部长篇《三重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 ,传来消息 ,韩寒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被迫留级。现在韩寒已休学在家自学。为此韩寒成了一种“现象” ,一个话题 ,对于他的成绩、他的才华、他的作品、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激越的抨击 ,以及他的留…  相似文献   

8.
韩寒,一个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里名声鹊起的高中男生,迅速成为媒体炒作的热点,大众瞩目的新宠,同龄人倾慕的偶像。而我周围的同学也不断传阅着韩寒的大作《三重门》和《零下一度》。韩寒的作品,我看到的并不多,只《穿着棉袄洗澡》和《杯中窥人》两篇。我已从中看出他的才气,并得知他的理科成绩很不理想。有评论将韩寒类的人才比喻为“极品”,将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喻为“精品”。诚然,能做“精品”固然很好,但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于是乎,有人将目光投向“极品”。  相似文献   

9.
再读韩寒     
策划这期话题的时候,我就想:10年前,身为高中生的韩寒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进而出书、退学,他过人的才气与不惧非议的勇气,赢得了同龄人的赞誉和追捧,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10年过去,"新概念"风光不再,社会也变得愈加宽容,经历了热捧和非议,喧哗和骚动,韩寒的一言一行依然得到媒体的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0.
2月4日,在网友们日夜期待中,韩寒的微博终于开通了。人们打开韩寒的微博,惊讶地看到,韩寒的微博,仅仅只有一个“喂”。  相似文献   

11.
关键词一:"韩寒现象" 解读"韩寒现象",就必须首先要了解"韩寒现象"的主人公韩寒,知道关于他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韩寒已经是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的候选人,而且在200名候选人中名列前茅。人们开始争论:可不可以说,韩寒已具有全球影响力?这个争论并没有意义。最需要韩寒的不是国际社  相似文献   

13.
韩寒及"韩寒现象"在文艺界和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但无论那一方对韩寒都存在着误读,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韩寒及"韩寒现象"也只是表征着当下多元文化趋向类型的一种-流行文化.  相似文献   

14.
7月24日,影片《后会无期》上映,18天后票房即近6亿元。由此,在作家、赛车手等之外,韩寒又多了一个头衔:导演。自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起,韩寒就身处舆论的中心,他的举动常常引发热议:退学、当赛车手、与前辈作家论战、评论社会热点,一直到如今的成为导演。赞扬者称韩寒是"公众意见领袖","众人从韩寒那里,逐渐学会一种最为珍贵的品质,那就是独立思考"(路金波语),"一个健康、开放、有创意的社会,应该产生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韩寒。韩寒的出现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思维和新的表达方式"(龙应台语)。批评者则抨击韩寒欺世盗名,指称其文章为他人代笔。8月19日,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在评论肖鹰的文章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探讨"韩寒现象"带来的影响。本文将"韩寒现象"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指出"韩寒现象"与时代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见解有独到之处。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平和流畅的语言,也可以为同学们写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韩寒现象”中的韩寒代表了现今一部分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另类式的发展模式。“韩寒现象”是一种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现象和敢于反叛与创新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间以来 ,韩寒这个少年作家成了广大中学生的热门话题 ,《三重门》、《零下一度》成了中学生的抢手读物 ,不少女生以他为偶像 ,争分夺秒地阅读他的文字。还有中学生煞费苦心为他建了个人网站。去年 12月9日中央二台播放了韩寒与有关专家的对话 ,当屏幕上打出韩寒的特写镜头时 ,部分女生大声尖叫 ,上课时间已到 ,当老师要求关掉电视时 ,学生竟然与老师发生了冲突……上述现象令我深思 :中学生出书如今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但为什么学生们偏偏要读韩寒 ?韩寒值得他们如此投入精力和时间吗 ?不可否认 ,韩寒的文章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幽默…  相似文献   

17.
铭记过程     
10月9日,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摘得这顶文学界至高无上的桂冠。我们或许知道郭敬明、韩寒、饶雪漫,但是自诩为文学爱好者的你,又可曾知道勒·克莱齐奥这个人呢?他不是畅销书作家,68岁高龄的他经过毕生奋斗,终于获得这项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一举被世人知晓。  相似文献   

18.
韩寒已经是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的候选人,而且在200名候选人中名列前茅。 人们开始争论:可不可以说,韩寒已具有全球影响力?这个争论并没有意义。最需要韩寒的不是国际社会,而是他的同胞。所以,韩寒最需要的不是什么全球影响力,而是在中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韩寒吸引大众眼球的除了他的文学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他自身的东西。以往对韩寒的研究已形成三条线索:一是韩寒的文学,如语言、人物、主题、手法等方面;一是与韩寒有关的事件,如"方韩大战"、"韩寒告百度侵权";一是韩寒的多重身份如"叛逆差生"、公共知识分子、网络意见领袖、商人等。2012年对韩寒的研究总体上也是沿着上述三条线索进行。这三条线索互相交叠,研究成果各具风貌,但也存在着一些空白。  相似文献   

20.
看了上海二中学生韩寒的作品《三重门》之后,既为它的深邃的见解所折服,也为它的幽默的语调而叹惋。它有如一块七彩的调色板,极尽校园缤纷的颜色,把当代中学生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究竟是时代教育造就众多的韩寒现象,还是这一现象去震撼那一片辽阔的教育时空,就不一而论了。但韩寒现象竟在学生心中掀起了一个不少的轰动效应,连不少面临着中、高考的学生案牍上也置放着一本韩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