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分配正义     
分配正义是支配人类分配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念,其要义在于强调和追求物质财富、政治权利等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性.“个人”和“社会”是能够表达分配正义诉求的两种基本主体,但这两种分配正义诉求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张力.人类需要借助于普遍有效的分配正义原则来化解这种张力,并同时借助于个人的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实现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分配正义是一个涉及如何在社会群体及个体中间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为公平的问题。一直以来,有关教育的分配正义之理论,主要关注封闭社会中的稀缺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在封闭的社会体系中,教育的正义取决于分配的程序公平,并且倾向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给那些天资优异的年轻人。社会基本结构的封闭性,使得因教育而形成的个体特殊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得以实现。但是在开放的社会里,关注教育资源分配的正义理论就会面临因个体在国际间的流动而带来的权利享有而职责缺失的困境。因此,需要根据开放社会的正义环境,在传统的教育分配正义理论的基础上,把有关与能力实现有关的职责分配纳入到教育资源分配的题义之中。  相似文献   

3.
应当以要素所有者对要素的关系为依据,以生产的组织形式为基础,划分多种分配方式及其结合形式;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结构可以反映分配的社会性质;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共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特殊分配原则,二者的结合是分配一般与分配特殊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分配理论的发展研究中,目前主要出现了用多要素创造价值来解释分配和认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无关的两种思路.而这两种思路都还不能对现实进行科学、有效的解释.从经典著作看,劳动价值论的分配理论首先是指"生产决定分配"原理.这一原理是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进行揭示的.这是分配的第一原理.而在人类生活的社会历史发展有赖于生产力(类的力量)的提高过程,并表现为生产力的"类化"即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来表征和由此付诸实践,并导致分工、所有制及其分配方式的产生,从而形成了"所有制决定分配"的关系."所有制决定分配"是"生产决定分配"历史运动的辩证形式.一般地,人类社会分配的内在发展表现为上述两种决定关系的辩证运动,这是马克思揭示分配辩证发展的理论内核.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配理论包括上述两个原理及其辩证关系的内容.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分配问题上的理论阐述应坚持这一立场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项社会政策的灾后住房重建资金,按照风险伤害程度的差异向下层民众集中,有缓解阶层差异的功能.但由于国家投入不足以支撑整个住房重建,从而带动了民众自有存款、银行贷款、亲友借款等资金集中投向了住房建设市场,并根据民众市场能力的不同进行了新一轮的财富分配与流动,最终导致大量的财富向农村精英阶层聚集.这一财富分配与流动的过程,不仅强化了灾前民众的财富占有与地位阶层结构,更是将阶层差异进一步扩大.随着新一轮的国家投入的启动,下层农民在陷入偿还巨额债务特别是银行贷款金融风险的同时,农村精英阶层将进一步积累更多的财富,从而使整个阶层结构陷入两极分化的断裂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6.
“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对收入分配原则的创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部分先富,共同富裕”原则的运用,是收入分配方式的创新.这两个创新命题是收入分配理论的次优选择,是非均衡中间道路模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由于这两个命题各自都可以派生出三种分配原则或方式,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收入分配思潮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探讨这两个命题的科学内涵.实行兼顾先富与共富原则,在高收入阶层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时,使低收入阶层收入保持适度增长;兼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使劳动者收入也保持一定幅度增长.科学的选择这种收入双增长的格局,是保证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不同的阶层。由于各个阶层的经济收入差距、文化层次、职业职位等差异,导致其对各个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过程及结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社会优势阶层相对于社会中下阶层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无论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还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及结果中都占有巨大的优势,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8.
以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的假设情景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当前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公平取向。结果表明知识分子阶层与农民工阶层在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的情景选择取向上没有差异,但是在程序公平感的得分上,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而在分配公平感的得分上,则是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同时,本研究也表明大部分在城市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农民工和知识分子阶层均对程序公平有明显的认知,但前者对此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牟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是一种新的分配方式,新型分配方式的出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我国的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这一分配方式体现了效率的优行兼顾公平的原则,但为使效率与公平结合得更好,在贯彻这一混合分配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风险社会”,风险的分配和衍化已经居于核心地位.本文在探寻艾滋病流行风险根源的基础上,着重对艾滋病流行风险的分配结构和衍化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源起阶段,艾滋病流行风险的源起与转型期中国制度安排不当密切相关.在分配阶段,中国艾滋病流行风险分配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机制相互重叠,艾滋病流行风险分配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在衍化阶段,艾滋病流行风险的衍化过程形成了诸多社会风险叠加互动的封闭恶性循环圈,侵蚀社会结构.从抽象层面上来说,社会风险最终会平等地影响到所有社会成员.为应对艾滋病流行风险,必须建立艾滋病流行风险的评估体系,更需要建立一个与现代性社会利益结构相适合的利益表达和制度安排系统.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分配理论的发展研究中,目前主要出现了用多要素创造价值来解释分配和认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无关的两种思路。而这两种思路都还不能对现实进行科学、有效的解释。从经典著作看,劳动价值论的分配理论首先是指“生产决定分配”原理。这一原理是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进行揭示的。这是分配的第一原理。而在人类生活的社会历史发展有赖于生产力(类的力量)的提高过程,并表现为生产力的“类化”即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来表征和由此付诸实践,并导致分工、所有制及其分配方式的产生,从而形成了“所有制决定分配”的关系。“所有制决定分配”是“生产决定分配”历史运动的辩证形式。一般地,人类社会分配的内在发展表现为上述两种决定关系的辩证运动,这是马克思揭示分配辩证发展的理论内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配理论包括上述两个原理及其辨证关系的内容。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分配问题上的理论阐述应坚持这一立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了磁盘分配策略中的连续分配策略和索引分配策略,对两种磁盘分配策略的分配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分析了其各自特点,并通过对比总结了两种外存分配方式对磁盘存储效率的影响。结合两种外存分配策略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以上两种分配策略的混合分配策略,并对该分配策略的分配过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益分配问题在贯彻中央一系列战略决策、解决现存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利益分配问题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进程累积效应的表现,也和分配问题自身的内在机制有关,利益分配问题的凸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过程.解决现存利益分配问题的长效机制应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着力于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利益分配架构.  相似文献   

14.
以绩效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是未来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有关高等教育绩效分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项目设计、实施与评估两个角度,初步建立了分析高等教育绩效分配的理论框架,以期为我国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资本分化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会影响家庭教育期望,最终影响阶层代际流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数据,探究社会资本与家庭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子女、父母、家庭特征与区县效应并引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关系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家庭教育期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期望影响具有阶层差异,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使其阶层再生产作用更显著,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向家庭教育期望传导的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以及资源获取效应.在决胜教育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弥补社会资本短板,增强家庭教育期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成为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有效途径,为此,弱势阶层家庭可以积极利用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并激发子女"改变命运"的内驱力;国家及社会应当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提供多方位支持以弥补弱势阶层社会资本劣势.  相似文献   

16.
不少说法认为我国当今分配方式只有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两种,实际上还存在着按需分配、按权力分配、按暴力分配、按欺诈分配、抽签分配等分配方式。在这当中,按劳分配因其自身实现条件的困难,不足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按暴力分配、按欺诈分配是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许的;按权力分配为民主社会所不容许;抽签分配可以在有些时候解决公平争议;按需分配体现着社会主义优越性,应该随着社会管理水平和全民素养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实行比例。  相似文献   

17.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其所有支付报酬,分配的依据是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对自己的劳动力也具有所有权,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不同于马克思描述的按劳分配,应该把按劳分配纳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范畴,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按投入的活劳动分配,按投入的物化劳动或投入的劳动成果分配,按投入的风险分配,按投入的自然垄断性资源分配,按生产经营成果分配五大类。  相似文献   

18.
教育供给应包含教育机会的形成和教育机会分配两个完整的过程.教育机会的形成依赖于充足的教育资源与有效的资源配置;教育机会的分配应当消除基于偏见、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的不公平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首先帮助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层和群体.从改进机会的形成与分配两个方面出发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教育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三次分配的特点、价值及伦理缺陷,可以得知:在和谐社会中,完整的分配过程要经历初次分配(经济领域)、再分配(政治领域)、第三次分配(社会领域)三个彼此区别、相互关联的阶段.其中,初次分配是分配过程的起点;政府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矫正;作为“善”的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类分配必要的补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分配正义正是在初次分配讲究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促进谐和的持续过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宋代解额分配制度历经数代的改革,使解额本身的价值与唐代相比发生质变,使科举的政治功能明显强化,特别是解额分配在地区间坚持相对均衡的原则及在士庶阶层采取分流的原则,既体现了公正、公平的理性原则,也是权力资源分配面向诸社会阶层,减少各阶层之间在追逐权力时的矛盾,是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的重大举措。因此,宋代的解额分配制度对后世的选才制度多有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