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一 “捣浆糊”这样的语汇,原先纯属上海本地特产,着床民间,脱胎陋室,一朝分娩,即刻蹿红大街小巷。没想到,如今居然流行全国了!谁说吴方言在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语境中缺少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笔者点灯熬油爬格子,绞尽脑汁觅华章虽无成名佳作问世,总算也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发了数百篇稿子,先后被省以上四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有人问我:在当今写稿难、而发稿更难的情况下,上稿有何诀窍?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价格体系改革的探讨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书价高点好,应该向上提价。笔者认为书价不应大幅提高,书价上涨弊大利小。梁中堂认为书价太低是看不起知识和不尊重知识的表现(见《出版工作》1987年第2期)。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知识的价值不应以书价来衡量。对知识尊重与否应看把知识放在什么位置和对掌握知识的人采取什么态度。我国目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曾读过一篇新闻界人士的大作,该文认为目前自由撰稿人队伍良莠不齐,还是“且慢浮出水面”为好。但随后我又读到一则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将自由撰稿人这批“乌合之众”集合组织起来,并为他们开设课程,进行细心认真辅导,因为该学院认为,目前我国自由撰稿人队伍是一支新兴的文化力量,能量很大,不可小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看来此举又是有意要托举这支新兴力量“浮出水面”了。  相似文献   

5.
6.
7.
现在一些报刊在报道人物的事迹或新产品时,都要冠以“他曾多次……”,“多次荣获……”这一类笼统的数词。“多次”究竟是多少次,笔者不得其解。我看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和编辑想突出某件事而又缺乏事实,所以这么虚晃一枪。当然,也可  相似文献   

8.
正常人走路,总是用两条腿,这样才能走得稳当、便捷、持久。假使只用一条腿走路,纵然短时间能大步跳跃,但毕竟难以始终保持平衡,也就难以持久地前进。毛泽东同志曾用“两条腿走路”这一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原则,提醒大家要防止各项工作中的片面性,多年来使我们深受教益。目前,在一些广播电台宣传工作的改革中,开始出现一种“独腿走路”的苗头,值得引起注意。毫无疑问,广播界近两年来在宣传的内涵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踏步的、有成效的改革,而尤以节目形式和播出方式上的变革更为突出。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节目形式,谈话体的体裁,直接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某地一家金融单位的工作蓝图中意外地看到一个上稿指标。该单位去年被新闻单位报道过11次,今年的计划则定到15篇,当然要求的都是正面报道。笔者发现,定有这种上稿指标的单位还不少。一些新闻单位对本报记者和通讯员也会下达一个大致的上稿任务指标。完不成的,年终考核自然拿不到好评语,评劳模、先进也得靠边站。而最繁重的,大概是一些地方的宣传部门,对新闻干事下达的上稿任  相似文献   

10.
11.
如今新的新闻文体不断涌现。这主要缘于广大的编采人员已不满于“老套套儿”,而读者也喜欢清新亮丽的新体裁,从而推动了新闻文体的不断创新。有有心人统计过,已有的新闻文体已达60多种,这还不包括一些边缘新闻文体。事实证明,一些新的新闻文体,如一些幽默性报道,曲艺形式的报道等等,还是很受读者喜爱的。笔者以为,不管是编辑记者还是业余通讯员,在熟练掌握几种基本新闻文体的基础上,还是再“多一手”好。这样,不仅可以在报道上得心  相似文献   

12.
广播节目是分类的,不同类别的节目适用不同的播报方式。就服务类节目而言,最适宜的播报方式是“说”,主持人应尽最大的努力把服务类节目“说”好。  相似文献   

13.
先来看两条报道:一则《当街宰活狗 路人侧目摇头》的消息说:“连日来,记者不断接到读者反映,称郸城县新华路一家狗肉店,隔三岔五当街宰杀活狗,血淋淋的场面令人胆寒。……”消息结尾“希望有部门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4.
《新闻导刊》2005,(2):21-21
今天的中国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了。尊重人、关心人.是以人为本的起码内涵。对新闻界而言,这个“人”首先是报道对象。不管是时尚娱乐还是社会新闻.单纯追求好玩、刺激、猎奇,甚至肆意揭人伤疤、曝人隐私的不良倾向.在不少媒体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当警惕。  相似文献   

15.
受正统的红色教育熏陶和传统的思维惯性影响,国人普遍主张"藏宝于国"。珍贵的文物、档案属于全民共同的文化财富,由国家统一保管,既可以确保安全,又方便全民共享;如果这些宝贝为私人所收藏,则有可能因为保管条件恶劣而被损坏,或因为走私而流失于海外,而且世人难以一睹其真容。不过,最近几年一些令人痛心的事实,值得国人深刻反思。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考角度:文  相似文献   

16.
以往国家档案馆馆藏主体多来源于机关、团体,见事不见人,或者说对事的记载较详备,而对人的反映则欠具体,即便涉及到人,也是官多民少;对官的反映又集中在职务的一面,而缺乏生活的全面。现今,档案馆收集、征集材料的视野拓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物成了立档对象。而以人系档,便有了这类档案的称谓问题:“人物档案”或“名人档案”,笔者认为,还是叫“人物档案”好,  相似文献   

17.
一位老新闻摄影家,在谈到新闻抓拍技巧时,打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方:“新闻摄影记者外出带不带相机呢?这就如同青年夫妻抱孩子外出带尿布一样,你准备了尿布,可能一路上都用不着;假如你不带尿布,那小孩就非尿裤不可。”  相似文献   

18.
王存政 《新闻实践》2009,(11):28-29
国庆夜间值班,我读到一篇来稿,说一老太太雨中晕倒在路口,许多市民见状纷纷向前,携手扶起,打伞遮雨,从老人胸前挂着的电话号码联系家人,拦车送老人去医院抢救……多么感人的一幕!可是这篇稿子最初的主标题却是《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尽管有个问号,尽管副题是正面叙述的,终归令人感觉颇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防范一招精选”是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新辟的一个小栏目。它通过广泛征集流传于民间的防止偷盗抢劫、加强自我防范的小经验小招数,经去粗取精,介绍给广大读者。综观已经刊出的几十个“招数”,由于贴近生活,操作性强,具有普遍意义,故而广受读者好评。但笔者读了其中“拆火花塞防助动车被盗”一招后觉得,它情况特殊,难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我的“剪刀加浆糊”陈芳烈过去,听得有人说编辑的工作不过是“剪刀加浆糊”,我很是不平。心想,这些人真是太不了解编辑了。编辑的辛苦,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哪能是“剪刀加浆糊”所能涵盖得了的呢!我虽不赞成把编辑的工作说成是“剪刀加浆糊”,但对“剪刀加浆糊”却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