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被称为“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一般认为,它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部上古世界文化大观。由于它保存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因此,它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2.
匠作技艺 传统所谓“匠作”应包含技艺的发明与传承两方面,《世本·作》篇对古代的发明创作所做的总结,多属传说,不可尽信。而青铜器、琉璃器、瓷器工艺的发明与传承却可以找到考古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它凝聚着先人的思想、智慧和生活气息。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且毁之不再生,摧之不可成。因此它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代替性。虽然人们越来越重视到文化遗产对人类、民族、国家的重大作用,而且也一直在呼吁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但仍有许多因素在不断导致文化遗产的毁损。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简称豫,得名于古代九州分野之豫州,所谓形胜之地,天下辐辏,文明流变,于斯为盛。夏、商、周三代以河洛为天下之中,建都于此,可使“四方入贡道里均”,从而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放射性统治格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礼制文化圈,并表现出极强的文化向心力。可以说,中原文明发展的历程即是华夏文明史的缩影。近日河南博物院举办“华夏文明之源”展,以夏到北宋为时代背景,从政治、物质技艺、精神世界的源起流变来探索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令广大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5.
开场语:自水洞沟人无奈地离开冰封的鄂尔多斯大地后,直至距今7000年左右,末次冰期后逐渐趋暖的大气候才对这里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白雪皑皑冰冻数千年的古老大地逐渐复苏,曾经孕育了鄂尔多斯(河套人)、乌兰木伦人、水洞沟人的这块神奇土地,又一次显现出郁郁葱葱  相似文献   

6.
叶舒宪 《寻根》2008,(4):4-12
考察华夏文明之渊源根脉,20世纪前期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是“夷夏东西”说。倡导此说的傅斯年先生认为,历史凭借地理而生,夏商周三代历史背后,存在着一东一西两种文化对立斗争和融合的线索。傅先生搜罗文献史料,描绘出以空桑(指曲阜一带)为中心的“东平原区”和以洛邑为中心的“西高地系”,阐发二者的互动对于中华早期历史展开的重要意义。傅先生的论说振聋发聩,给20世纪的古史研究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伊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贤相,不仅杰出于商王朝的成汤时代,而且丰碑于全部中国封建王朝史,其"因贤致圣"之功,不仅受到成汤"聿求元圣,与之戮力"的高看,而且被儒家的偶像孔子以极高的道德推崇,并获亚圣孟子给予圣称的崇高评价。  相似文献   

8.
段守虹 《世界文化》2013,(2):56-56,F0003,F0004
从目前人类可以勘查到的史前先民文化遗址上,仍有大面积的臣石文化遗存,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巨石崇拜遗迹。此处所规定的巨石文化,特指人类由“新石器时期转入青铜时期”这一个历史阶段。各个地方人类的文化进步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在时间概念上,就缺乏一致性,不同地域里,巨石文化之间会相距数千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青藏高原东麓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西部考古协作会",于2005年4月9日至10日在成都召开.  相似文献   

10.
二、碰撞 匈奴自其出现之初就与中原王朝存在着互补关系,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战国末期。匈奴族日渐强盛,经常袭掠边界。汉初,采取“和亲”政策,双方一度安宁。武帝时期,面对匈奴族对汉的强势,发动反击,并取得胜利。此后,匈奴分裂,南匈奴依附于汉,逐步融人中原。  相似文献   

11.
流失海外的西夏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金波 《寻根》2003,(5):21-27
20世纪中国在历史文献方面有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发现使人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人文科学很多重要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并产生了相应的新学科。其中有的已为学术界所熟知,如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书和大量简牍的发现。然而还有一项重大发现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那就是上世纪初在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珍贵文书。  相似文献   

12.
王青 《寻根》2005,(2):84-88
镶嵌铜牌饰是一和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李学勤先生曾这样评价镶嵌铜牌饰:它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李学勤:《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  相似文献   

13.
江林昌  孙进 《寻根》2003,(4):4-9
2002年下半年,从导师李学勤先生处获知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从香港购藏一件失盖的有铭铜器,曰“ 公 ”。就器形与铭文的字体等方面考察,该器时代可定在西周中期偏晚。 公盈铭文对于  相似文献   

14.
大夏国探秘     
詹克明 《寻根》2002,(2):36-40
一种奇特的字把我引入一个早已消失了的神秘王国——大夏国。  相似文献   

15.
方燕明 《寻根》2010,(3):13-21
<正>汉代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开篇即谓:"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史记·夏本纪》并列出夏王朝十四世十七王的世系为:禹—启—太康—中康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大量的文献和图片资料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述了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社会风俗向善、审美理念趋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文化心态,提高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陈智勇 《寻根》2005,(2):34-40
眼睛作为造化的产物,天生是用来观看的。借助眼睛这样的器官而展示的视觉行为,其实就是一个发现世界与认识世界的过程。黑格尔说过,视觉不同于其他感官,属于认识性的感官,意指透过视觉,人们可以自由地把握世界及其规律。确实如此,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视觉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其实很早就有了。在先秦时期,这种视觉文化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高西省 《寻根》2006,(2):81-84
铜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铜鼎)。这一时期铜爵的这种特殊功能,来自于夏人已将铜爵作为特殊身份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聂鸿音 《寻根》2003,(5):28-29
西夏钱币存世稀少,历来受到收藏界珍视,可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懂它,甚至还有的收藏者错误地称之为“托忒文钱”,这是把钱上的文字和蒙古西部地区的一种文字混淆起来了。  相似文献   

20.
陈玮 《寻根》2011,(1):64-69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的极盛时代,自唐会昌灭法后在中原衰微的景教沿着当时畅通无阻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再次传人内地。北至和林,南至泉州,景教徒的身影无处不在。由于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优礼政策,景教在元朝冶域下十分兴盛,景教汗八里大主教区和唐兀大主教区在元朝领土上存在了上百年之久,领辖有大量教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