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几年来,王吉鹏在鲁迅比较研究领域开垦出一片沃土,在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学术著作《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学术著作《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与中国作家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对以传统文化激烈批判者形象出现的鲁迅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不断有新的研究和新的发现,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与思想传统、学术传统以及审美传统等三个重要关系方面,并且形成了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对这一研究作一较为系统的回顾,有助于为这一研究的继续和深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起点。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现代传媒关系研究是近几年鲁迅研究领域悄然兴起的一个课题方向,近期出版的王吉鹏主编的《鲁迅与中国报刊》(中国窗口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是一部系统梳理鲁迅与中国报刊关系的著作,体现了该课题方向的新拓展、新深入。细读此书,感到特色有四: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5.
鲁迅深刻的思想与他长期在孤独中沉潜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的孤独感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孤独感对其创作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深了作品的深刻性和文化内涵,使其充满哲学的思考。鲁迅的孤独感与时代的精神气质对接并融合,表现了立人的精神,印证了中国涅向前的趋势。研究鲁迅的孤独感对探索现代中国人心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晓初的新著《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背景下的鲁迅成长切入,探寻鲁迅的文化之根、精神渊源及其文学创作中的越文化底蕴,并由鲁迅在越文化濡染下成为现代文化精神之父的探讨中,进一步发掘越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生成性意义.这一探讨将有关“原鲁迅”的思考,从日本留学前期推前至鲁迅幼至青年时代的绍兴故乡生活;系统梳理了鲁迅精神的越文化背景的原色结构;对鲁迅不同时期的文学活动与创作等与越文化关系作了历时性思考;凸显了越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价值.论著体系架构清晰,且兼论及文、史、哲学,视野宏阔开放;研究方法注重学理,论著中实证借鉴与独到新见并呈;并展示出著者颇为自觉地创新意识,可贵的问题意识与注重研究的当下意义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历史、鲁迅的国民性研究、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小说死亡意识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直面死亡的勇气,也使中国生命结构的组合出现了某种转折,是现代中国重建新的生命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体现了鲁迅对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严厉地批判了固有文化系统所形成的身份关系,认为:民族在现代世界的文化格局中处于弱势,与这种落后的文化关系相关;建立新的文化关系,寻求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破恶声论》是鲁迅留日时期写作的一篇重要思想文化论文,学界普遍认识到了其"反现代"的现代特质,但对其古文形式与思想质素之间的张力缺少必要的注意。利用现代语言哲学,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新的观照:在鲁迅的文本中,具有关键词性质的古汉语术语和概念与古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归化"了文章的新思想;而古汉语话语方式对文章思想造成的消解、歧变和讹误,也导致了《破恶声论》并非真正意义的现代性文本。  相似文献   

12.
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鲁之争》的作者,重提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和《文选》的争论,以为鲁迅对施蛰存进行“人格攻击”,致使后者受到“极大的伤害”,还说鲁迅有“骂人的习惯”,“骂,是‘鲁粹’之一”等等。论文驳斥了《施鲁之争》作者的种种观点,并回击了其对鲁迅的轻薄、诋毁与辱骂,认为当年“施鲁之争”这一公案,是关乎“五四”开创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决不是文人之间的“私怨”和毫无意义的“吵架”。  相似文献   

13.
鲁迅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当下的鲁迅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一是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二是总结鲁迅的文化斗争经验,回应当前文化思潮的不良倾向;三是鲁迅精神品格研究,防止鲁迅被“软化”;四是深入开展鲁迅生平研究;五是拓宽鲁迅作品研究的空间;六是拓展鲁迅的比较研究;七是开拓文化视角新领域;八是拓展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九是加强鲁迅研究之研究。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序跋文本(古籍序跋除外)展示了鲁讯广阅的世界文化视野。从其序跋文本可以解读鲁迅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独特贡献。鲁迅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他接受外国文化影响。也在影响着世界文化。鲁迅为介绍外国艺术家及其美术作品所写的序跋,是鲁迅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引来外国文化艺术火种,点燃现代中国美术之火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背景下的鲁迅成长切入,探寻鲁迅的文化之根、精神渊源及其文学创作的越文化底蕴.论著将有关“原鲁迅”的思考,从日本留学前期推前到鲁迅青少年的绍兴生活,并凸显了越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价值.论著体系架构清晰,视野宏阔开放;研究注重学理,新见并呈;且展示出颇为自觉的创新意识,可贵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堪称越文化视野中对鲁迅的全面纵深透视之作.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废名     
废名和鲁迅从开始交往到逐渐疏远、交恶,二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废名是在鲁迅的影响下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但由于两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一开始就表现出迥异相反的艺术追求.鲁迅和废名都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影响,对之都有着吸纳和借鉴.但鲁迅一直不断地吸收、批判,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艺家,而废名,由于对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欣赏性的接受,固执而寂寞地沉醉于自己建构的诗化境界.鲁迅既肯定了废名独有的艺术风格,也鄙夷他只剩下自己的固步自封,而废名把自己与鲁迅的文学主张对立起来,对鲁迅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贬低与排斥.废名晚年主动努力从事鲁迅研究,表现了他主动契合的思想巨变.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