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海靓 《科教文汇》2008,(2):161-161
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运用其无限丰富的想象力,以荒诞离奇的形式创作出这离奇荒诞的《等待戈多》。然而,他并不是为荒诞而荒诞,在荒诞背后隐藏着可以确定的深刻的真理。在荒诞派作者反传统的作品中体现艺术的本质,即它是理念及理念的物质显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运用其无限丰富的想象力,以荒诞离奇的形式创作出这离奇荒诞的《等待戈多》。然而,他并不是为荒诞而荒诞,在荒诞背后隐藏着可以确定的深刻的真理。在荒诞派作者反传统的作品中体现艺术的本质,即它是理念及理念的物质显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审判》中,作者卡夫卡受尼采激进的虚无主义思想感染,认为荒诞的世界比真正的世界更可信,让读者透过富有启示性的荒诞情节领悟到可看到的事实,从而获得巨大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4.
李涛 《科教文汇》2012,(4):67-68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科技新时代》2007,(3):118-119
群英会《爱情呼叫转移》,恶搞无极限《怪物史瑞克3》,又见小人物《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编辑必修《穿普拉达的女王》,荒诞惊悚《三个秘密房间》  相似文献   

6.
夏海  袁世超 《科教文汇》2007,(8X):178-178
以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观察《哈姆雷特》的写作技巧。展示异化、象征、意识流、荒诞性和反传统等五个方面在《哈姆雷特》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以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观察《哈姆雷特》的写作技巧.展示异化、象征、意识流、荒诞性和反传统等五个方面在《哈姆雷特》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高莹莹 《百科知识》2021,(15):12-13
茨威格在其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对人生境遇的荒谬性的叙述暗合了存在主义文学对荒诞的描写.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的本质在具体的境遇或关系中显现,但人无法把握相对应的境遇和关系.茨威格对人生荒诞性的认识体现出他在战争和强权意识形态下对生命的前瞻性思考和认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幻想与现实的交融为题,浅析了《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荒诞手法。首先对荒诞手法做了一个必要的概述,着重探讨了这两部作品是通过怎样的内容设计与作品结构的框架搭设来表现这一种手法。希望通过本文的初步论述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哈罗德·品特荣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他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生活的荒诞代表作《归家》。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俄狄浦斯情结角度出发去分析该戏剧,探究作家的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11.
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实践”意义解释关系到对全部《实践论》的理解。在该篇著作中毛泽东在认识论的语义中,即从“知与行”的关系中阐述了“实践”内涵。为了防止误读文本,出现“僭越”式的解读,首先要还原文本。  相似文献   

12.
江琼 《科教文汇》2013,(15):58-59
随着中专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化学教学应提倡"化学与生活融合"的新理念,改换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本文从"生活化"教学情景、"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实验以及创设"第二课堂"等四个方面探讨"生活化"案例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中专化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萌 《科教文汇》2011,(12):23-24
随着我军士官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士官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只有扎实做好士官的培养工作,全方位塑造士官的能力,才可能使其在新军事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我军战斗力。本文从俄军事改革的重要举措着眼,提出我军士官院校教育培养的侧重点应从四个方面有所转变,即从培养"带领训练的能力"到培养"组织训练的能力"的转变、从培养"技师"到培养"掌握技术的老师"的转变、从培养"兵头"到培养"将尾"的转变以及从培养"骨干"到培养"灵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亓晴 《科教文汇》2013,(29):59-60
对于《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农夫”身份,古今学人观点不同,当代学者多以之为“奴隶”。笔者从《七月》中相关诗句入手,分析农夫的生活状况,最终得出结论:《七月》之“农夫”不是奴隶也不受残酷剥削,他们过着中国古代典型的男耕女织、自食其力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杨昌洪 《科教文汇》2014,(17):128-129
对“美学”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新形势下“美学”教学的新途径,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如深化“美学”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给出相应对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美学”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晓蕾 《科教文汇》2014,(20):99-100
随着“译者隐身”概念的提出,很多人将译者“可见性”与译者的主体性联系到了一起,认为“隐身”抑制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将结合本体性的内涵,分析译者“可见性”与其主体性的关系,从而说明不管译者选择“隐身”还是“显形”都体现了其主体性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会因其在译文中“透明”还是“可见”而受到抑制或凸显。  相似文献   

17.
西北民歌花儿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由于丝绸之路所带来的通衢之便,以及传唱花儿的主体民族——回族,沿着这条大路进行着因不同原因所造成的人口流动,使花儿顺着他们的足迹传播,最终形成了甘青、宁夏、新疆三大流行区及中亚"飞地"。异地生根的花儿在所在地特有的文化环境中,演变出风格各异的地方花儿及不同类型的花儿。  相似文献   

18.
罗松涛 《大众科技》2014,(5):172-174
2011年5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把"扒窃"纳入到其规范之中,体现了我国刑法的进步性,但是由于缺乏对"扒窃"具体含义、边界范围等的解释,在其适用的过程中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文章通过对"扒窃"中的"公共场所"、"随身携带的财物"等几个问题的解释,提出了浅薄的理解和看法,希望能够对"扒窃"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李孟欣 《科教文汇》2011,(10):148-149,169
「そうですか」和"是吗"作为日汉会话中常用的应答表现,其异同点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和明确,在翻译时常常被学习者误译。本文主要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受话人对说话人所传达信息的熟悉程度以及会话中信息的走向,着重探讨「そうですか」和"是吗"在翻译时所存在的差异性。除此之外,文中还涉及助词「か」与"吗"的区别和联系,对日后关于日汉应答表现方面对比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借用鲍尔格曼的"焦点物"理论的视角,对新疆坎儿井在现代文化背景下角色的转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新疆坎儿井的地位由"焦点物"到被"等价设备"所替代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手段"和"目的"分裂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心理和社会问题。为了弥合这种裂痕,文章就新疆坎儿井的案例提出拯救和保护现有坎儿井的措施之一构建坎儿井"焦点实践",使人们在现代化背景下能够再遇"焦点物",回归生活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