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书话二题     
一、书与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上,书与读书人(不单指学子)时常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孔老夫子当算儒文化的圣祖,可他在并不重视什么文化的君主和政客那里,却受够了夹板气。一辈子都没能真正的扬眉吐气。不过,老人家还算走运,若生在秦始皇时代,结局可能更惨。若再晚一点,赶上刘邦时代,刘皇帝可是喜欢“溺儒冠”,把文化人的帽子当尿罐往里撒尿的。谁敢保证他不会一时兴起,揪下老夫子的方巾一泄为快呢?清朝的文字狱更是文化史上一奇状。弄得文化人像冬天打赤脚夏天裹  相似文献   

2.
做新闻节目久了,常会感到在忠实记录之余、客观报道之后,却渐渐倦怠于思考,吝啬于回味。新闻在娱乐化进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炒作、作秀,制造廉价的动人故事,在屏幕前赚越来越多的眼泪,内心却逐渐麻木。但究其最终原因,是记者在报道成为一种习惯时,所谓的职业态度也就逐渐异化成为了另一种冷漠。“阅尽人间无数沧桑”是我们工作的特点,也恰恰是心灵麻木的根本原因吧!然而,当我所制作的新闻专题片《情系古都》在辽宁卫视《背景》栏目播出时,我却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相似文献   

3.
无论干什么事业,凡能百折不挠,如醉如痴者,大多能成就一番事业。 就拿我自己来说,工作闲暇,茶余饭后,别人或学习“54号文件”或争战“楚河汉界”或“修筑长城”,而我却总是贯注全身精力,或“爬格子”或持上摄影包“聚焦”世间万象。每篇稿件从构思到诞生,或包含着夏天的蚊虫叮咬,或包含冬天的刺骨寒风;有时还有焦急的等待和盼来盼去的无言结局。 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爱上了就要执著,就要投入,就要无怨无悔,就要苦苦求索。一篇稿件,一幅图片往往在提炼琢磨中醉痴,错把墨水当清茶。记得 是去年冬天的一个 晚上,我惊喜地…  相似文献   

4.
《兰台世界》2014,(Z1):145-147
<正>我的家乡在城乡结合部,距我家不到百米就有一池塘,南北500米左右。东西不到200米。小时候常到池塘去玩,夏天洗澡("狗刨"式游泳)冬天滑冰(用两根铁条绑在木板上)。还常去捉小鱼、青蛙、捕蜻蜓……上中学时(读的是师范学校)我曾担任地理课代表,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城乡分布等产生浓厚兴  相似文献   

5.
去年冬天,南京气温骤降,而报业的价格大战却越来越火。《江苏商报》以每份2角的价格首开南京报业价格大战的先河,随后《现代快报》售价每份仅1角。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仅南京地区就拥有各类报纸36种,其中日报11种,报纸总数仅次于首都北京── 价格战:该出手时就出手 1999年5月份,《江苏商报》以每份2角的价格横空出世,无异于给本来就不平静的南京报业市场投下了一枚炸弹,挑起了报业的价格大战,致使南京的报业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有人形象地将南京的报业市场称为“0、1、2、3、4、5”。所谓“0”就是指一…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创新——专访李幼平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淀积文化,服务大众——对图书馆及其功能的理解 初见李幼平院士,老先生就兴致盎然地同我们谈起了他对图书馆的理解,他认为,图书馆就是八个字——“淀积文化,服务大众”。李院士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本科时他就酷爱读书,至今还对在南京图书馆的阅读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的南京图书馆就在我们宿舍的旁边,我经常在那儿看书。南京的冬天很冷,图书馆里有炭火,我们学生早点去,抢个位置,既可以看图书馆藏的好书,也可以在那儿做功课。”  相似文献   

7.
王全昌 《大观周刊》2011,(18):69-69
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和兴趣一样,都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责任感,无论是学习过程、方法上的习惯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引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细心认真、好问、善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素、去辨析、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相似文献   

8.
冬泳爱好者最为享受的就是入水时身体“辣摩”水体的那份劲爆,也许就像今天早晨您离开温暖被窝时那猛地一激灵.就这么一下子,整个人都精神抖擞了吧! 时序流转,季节更替,秋收冬藏.节令中的冬似乎满是安逸舒适,而作为在融合转型中屡有斩获却也百转千回的媒体和媒体人,冬天的真正意蕴应该是“冷醒”.  相似文献   

9.
桑世兴 《声屏世界》2002,(11):37-38
2002年夏天香港新城电台曾召开了《让我爱一次》广播剧记者会,庆祝该广播剧获得3700万人收听,该剧于6月3日于新城娱乐台推出,并被广东电台“城市之声”频率引进。国内广播发展的历史虽然要比电视的时间长,但是在广播剧的发展上却并不算成功,尤其是近年,大多数广播电台都没有了广播剧的身影。相比而言,香港及台湾的广播节目中,广播剧却往往能成为吸引听众尤其是青年人的节目,这说明,广播剧的市场并没有失去,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开发这一市场而已。国内的广播剧市场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上表)可以看出,1998-2…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11.
日本朝日新闻社编辑委员本多胜一,第三次来到中国,第三次奔赴南京,去完成他的不寻常的采访计划去了。那是一个多月以前,我带着女儿去燕京饭店拜访了他。本多还是那么质朴。白色高领毛衣外面,套一件半旧驼色呢外套,看去似乎满面风尘。一九八三年夏天,笔者在日本进修时曾去访问过他,那是在东京,周围都是西装革履、绅士风度十足的人,唯独本多,不穿西装,不系领带,显得很是随便。他曾开玩笑说,他来自长野县山村,是乡下人。的确,本多完全没有大记者的架子。日本《采访学》一书的作者加藤秀俊氏曾经在文章中  相似文献   

12.
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充分感到了设计工作中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工作往往习惯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我记得国内的一位设计评论家说过:中国设计师综合能力很强,但是合作能力却很差。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起的是借鉴的作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志,也需要大家的合作。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国外的商业设计运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羊着措 《大观周刊》2011,(20):58-58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虽然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使用它,但是要想真正把语文学好,却并非易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会感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越须潜心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创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一张建星热爱冬天。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表达过对冬天的那种执著的爱。他说过:“与其说我热爱冬天,不如说我热爱一种性格;与其说我热爱一种类似冬天的性格,不如说我接受一种永远磊落的人生。”那是1983年秋,张建星刚刚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正为工作着落而四处奔走。富于幻想的张建星最大的志愿就是当作家,但最终,他却成了记者。直到今天,他还时时庆幸这个选择,使他不做案头把玩,游戏文字;使他与百姓的话题很少重复,格外新鲜。1984年冬天,张建星主动请缨,要求赴最艰苦的东北三省进行沿线采访。他不畏天寒地冻,…  相似文献   

15.
邱开植有很多头衔,十八大代表、劳动模范、主任工程师,但所有认识的人还都叫着原来的称呼——邱工,或者说邱开植更习惯别人称他"邱工"。名利于他真正成了浮云,就连参评正高级职称都是妻子提醒他的,可最后却被邱工云淡风轻地让给了别人。多少  相似文献   

16.
我的小孙女,可谓是一个关心国事的小主人,她很爱看电视新闻,但常常噘着小嘴说电视台骗人。我问她怎个骗法,她振振有词地说,天气预报说北方已在下大雪,气温降到零下20℃,但电视新闻里的北方,人们还穿着单衣短裤。这种冬天里的夏天,夏天里的冬天现象,在电视新闻中是经常可见的,难怪有“骗人”之嫌。去年十月初,笔者在上海,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杭州桂花飘香的新闻,翌日便赶到杭州去领略花香醉人的风光,不料在杭州吴山、苏  相似文献   

17.
我崇敬冯月华。冯月华是江苏省妇联《妇女运动史》和《莫愁》杂志的主编。我写了一篇《抗战前南京妇女运动史(妇女促进会)》的稿子给她们,她补充了一些内容,又把全文缩短了些,发表时却怎么也不愿共同署名,我感到她思想里有着不平凡的东西,就去访问她。她12岁到解放区,18岁参加抗美援朝,21岁毛遂自荐进了南京《新华日报》编副刊。1956年在江苏文代会上,她被评为全省优秀编辑,获奖金200元,以  相似文献   

18.
徐社东 《出版参考》2006,(26):31-32
正在美伊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却找魏温州找了一个星期. 这跟初一时寻找小女生何吖卣完全不一样. 魏温州已经成人化了,哪里都敢大摇大摆地走进去.季节、夏天清、武超兵分三路,一路横扫杭城网吧,一路踏遍杭城娱乐风月场所,一路去农民工聚居地找人.  相似文献   

19.
华中工学院新闻系邹家福论述说:诱发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一言以蔽之,是新闻宣传中那种长期沿袭的固定模式。我们以往习惯于用“指导工作”这一把剪刀去裁剪五花八门的新闻事实,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的角度又往往习惯于“一刀切”。这样,天长日久,读者势必对某些报道产生厌  相似文献   

20.
报刊上,有一些词语,委实是用得太滥了。通讯报道中,常见用一些不恰当但却获得允许的词、格式、套子,去顶替那些准确的、恰当的、生动活泼的语汇,养成了人们在写作时不讲究选词用字的懒惰的习惯,也形成了一种枯燥呆板的不良的文风。下面举例说明,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这些例句都是从报纸上摘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