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退休后的两年中,我写的批评稿件有14篇发表在《平顶山日报》“读者来信”栏目上,有人问我写批评稿的窍门,我说没有窍门,有的只是下面的几点体会:一是不怕得罪人,亦不怕报复。出以公心,每次都署上真名及详细通讯地址。二是注意收集写批评稿的素材,重点是针对城市在两个文明  相似文献   

2.
投稿的窍门     
投稿的窍门吴正荣我当通讯员已18年了,在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采用稿件2500多件。其中,被国家级、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刊播1000余篇,其中,130多篇(次)获奖。为什么我投稿“命中率”较高?一是按“口味做饭”。广播与电视,报纸与刊物,同是新...  相似文献   

3.
1997年。是我们松藻矿务局的对外新闻报道工作“高产优质”的一年。全局147人在中央省市主要的“九报一刊”上发表各类新闻稿1200篇,夺得了重庆市煤炭系统的”重煤杯”新闻意赛(甲组)第一名。实现了(1995──1997年)的第二个“三连冠”。其中;各版头条115篇,在《人民日报》上搞5篇,《经济日报》上稿7篇、《工人日报》上稿72篇(各版头条25篇)、《中国青年报》上稿3篇,这在我局新闻报道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闻业务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突破。去年,在重庆煤炭系统首届新闻论文评选中.我局有8篇论文获奖。这标志着我局新闻报道工作已…  相似文献   

4.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5.
我当通讯员8年了,有30多万铅字出现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其中有20多篇在县、地,省级报刊、电台还获了奖。我投稿“命中率”较高,其窍门儿有三: 一是“按口味做饭”。厂播与电视、报纸与刊物,同是新闻单位,但各自对新闻稿件的要求有着严格的区别。就报刊而言,中央报刊与地方报刊,党团报刊与专业报刊不门,即使是同类报刊,其宗旨、风  相似文献   

6.
我搞业余通讯报道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向各级新闻单位投稿158篇,被采用102篇。有业余通讯员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的窍门儿有三: 一熟悉报刊,选准栏目。每家报刊根据宣传的需要,常常开辟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读者来信”;《新闻与写作》的“当好通讯员浅谈”;北京《支部生活》的“读者论坛”等。各种栏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稿标准。通讯员,如果善于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写稿件,要比“天女散花”投稿件命中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我有一位战友,爱好新闻写作,隔三差五就有几篇稿子寄往报社。但由于缺乏“基本功”的练习,虽然投稿不少,但见报却极少.对此,他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找“窍门”,走捷径。一次,他听人说投稿也有“秘方”,概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一稿多投,这家不用那家用,名曰‘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集中“火力”给一个编辑投,“心诚则灵”,投的稿多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业余新闻采访13年,专职新闻采访一年来,先后在各级新闻单位发表各类新闻作品千余篇,其中20多篇作品获奖,多次被新闻单位和有关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在新闻采访写作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充实理论营养,提高写作水平。1986年,我开始向报刊电台投稿。可是,当118篇稿件被编辑老师退了回来时,我真傻眼了,真想停笔不写。但是,编辑老师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并指出我写稿失败的原因是理论知识不足。从此,我加强了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的学习。我不仅参加了中央党校本科班学习取得了本科文凭,而且还参加了《…  相似文献   

9.
我经常听到人们说,某人会写,笔上功夫好。我不会写,但在工作中也喜欢结合业务写一写,有时向报刊投稿,失败的多,成功少。在失败与成功之间,我感到笔上功夫不可少,更多的功夫还取决于更多的其它方面。一方面,取决于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我工作在一小小的县级支行,也没有读过多少书。要在全国发行的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不仅是我不敢想,而且事实上,在我们这些贫困落后的县级支行也是极少的。我这个人有时胆子大,在向其他刊物投稿的同时,也敢向一些著名刊物上投稿。2001年,我向《农村金融研究》投了一篇《改小额信贷审批制为责任制》的研讨文章,有…  相似文献   

10.
报刊上录用篇幅不长的稿件,通常被雅称为“小豆腐干”。我的业余报道就是从报纸刊用我的第一块“豆腐干”开始的。入伍第一年,我只是给营里写点广播稿,或给连里黑板报和墙报投稿。1972年下半年的一天,或许是思想情感的涌流,我悄悄地写了一篇体会稿件,又悄悄地寄到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班里的同志谁也不让知道,战友问起还回答是在写信呢。那时觉得万一见不了报,怕被人嘲笑为癫蛤模想吃天鹅肉。可第一次向报社投稿,哪有把握呢,试试罢了。过了一段时间,我的署名稿件《写一次申请,找一次差距》,在11月24日《人民前线》报党团…  相似文献   

11.
勤奋出高产     
我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的第七届学员。去年2月由一名排长走上宣传干事的工作岗位。从1988年8月到去年底,我先后被《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成才》、《前进报》等报刊、电台采用稿件170余篇。有的同志问我为啥上搞多?我的体会是,没有别的窍门和捷径,主要是靠勤奋。一、勤学。日常生活中,我养成了一种好习惯,不管忙闲,即使回家探亲,每天总要看报纸,听广播或看电视,学习时事政治,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关精神,研究预测近期新闻报道的题材、主题,以及各新闻单位用稿的特点、要求。特别是每期的《新闻与成…  相似文献   

12.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论文是新闻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精心撰写论文,不仅有助于研究新闻理论,探讨新闻业务,改进新闻工作,而且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可以这样说,新闻论文是全面体现作者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对作者整体水平最实际最科学的考核。正缘于此,有关条例规定,凡是申报副高以上专业职务的,都必须提供有较多质量的新闻论文。从历届评审提供的作品来看,新闻论文仍是一项薄弱环节。大都是一般性的业务体会,真正有见解、有新意、虚实结合得好的新闻论文较少。这里有认识问题,也有方法问题。 《钱江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吴永祚,重视新闻学研究,精心撰写论文。近几年来,他先后在省级以上新闻报刊上发表了26篇有相当质量的论文,其中有不少篇获得全国级、省级优秀论文奖。为此,本刊邀他写了这篇体会文章。此文内容实在,确系经验之谈,它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新闻论文这样一些问题,值得读一读。  相似文献   

14.
眼下,"腐败"不止是政界的一种病态,它已蔓延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以学术而言,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声称来自中国某大学两位教师至少70篇论文被证明是伪造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国内多家媒体披露,一篇医学论文遭16个单位25人6轮连环抄袭;某大学进行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报告得出,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我有一篇题为《文字差错与心理障碍——浅谈"视而不见"的心理机制》的文章,发表在某杂志1993年第4期上。仅隔两年就被改头换面为《文字差错的心理障碍与防范》,翻版在该刊1995年第4期上;等等。难怪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敦促中国采取措施制止科研领域的猖獗欺骗行为。  相似文献   

15.
因为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多篇报道,周围的同行们在羡慕我的同时,希望我能给他们介绍介绍经验。虽然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要想在《人民日报》等“大报”上发稿,胆子一定要大,瞄得一定要准。 所谓胆子要大,就是要有勇气把投稿的目标对准中央级及国家级的“大报”。试想,不敢给”大报”投稿的人,又如何在“大报”上发稿呢?话说回来,如果要想在“大报”上发稿,仅有勇气是不够的,稿件的质量还必须得过“硬”,对于没有“份量”的稿件就没必要给“大报”投寄,免得“竹篮打水”。几年来,我先后有多篇稿件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16.
图书情报类论文投稿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是每个论文作者最大的心愿,但收到编辑部退稿则是论文作者难免的事。那么怎样避免或尽量减少这种投稿不中的情况呢?笔者以为选题好、论文质量高固然是文章得以发表的重要前提条件,而注意投稿中的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一篇论文定稿后,如何选择投稿目标刊的问题就值得认真研究了,刊物级别越高,被其刊登的稿件的投稿价值就越大,选择投稿的原则是根据自己论文水平,在力争发表的同时,争取最大的投稿价值。1 注意写作格式每种刊物都有一定的格式,若论文作者能按目标刊的样式写稿,那么所投稿件的录用率就有可能提…  相似文献   

17.
不少业余通讯员常常埋怨自己的单位太小,没有什么文章写,事实并非如此。我的体会是做到“三个熟悉”,就能写出文章来。 一、先熟悉业务,后采写稿件。我刚到环卫处时,凭着一股热情,连续给报刊发了七八篇稿,可一篇也没见报。仔细一琢磨,是自己对环卫业务不熟悉,圈外人不爱看,圈内人又觉得不解渴,因而难上报。找准问题后,我就有意识地多接触实际工作,多看环卫业务书籍,多参加有关会议。这样,随着业务的熟悉,采写的稿件陆续被报刊采用了。如《莱州环卫有偿服务形成良性循环》一稿,和结合我市环卫工作实际,撰写的题为《用系统理论指导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业务论文。  相似文献   

18.
有机会,看了大量的申报高级编辑、主任编辑同行们的材料。这些同行有的是平时就认识、就熟悉的,也有的还尚未谋面。这些申报者往往是各单位业务的佼佼者,从那一份份字迹工整的业务报告中,从后面附着的一页页奖状的复印件和一篇篇业务论文或新闻作品中,我真正掂出这一切的份量:这是每位新闻工作者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啊!对于这,我不得不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9.
从我首次给报社投稿,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回头看看走过的道路,我无怨无悔,感慨万千:写作如耕耘,洒一分汗水就有一分收成,笔杆子不负有心人! 爱笔杆 我领取了写作的“入门证” 我在学生时代就爱好写作。由于作文常常受到老师表扬,高中毕业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中文系。哪曾想,大学只上了一年课,就赶上了“文革”,仅仅因为曾在报纸上登过一篇短文而被扣上“业务上的尖子,政治上的混蛋”的帽子,我的梦想破灭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与中国民主促进会,于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三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编辑业务基本知识讲座。为满足广大编辑人员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我刊从这期开始,专辟“业务讲座”栏,陆续选登讲座的讲稿。其中有少数几篇,如刘元彦的《选題、组稿、审稿的一些体会》、陈仲雍的《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加工工作》等,我刊已经发表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