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然而,名记者不是自封的,是业内人士和社会公认的。要想成为名记者,不是资格老、职称高、有几篇好新闻、获几个奖就可以称得上的,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很少有一家新闻单位有意识地去评“名记者”,而名记者却又客观地存在着。说老实话,每一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的“名记者”。  相似文献   

2.
记者好做应该说,一个跑部委的专职记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做!信息社会出现了电脑、邮箱、闪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新闻通稿”和新闻发布会……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记者不必再去手写稿件,更不用深入采访,只需把“新闻通稿”电子版删改一下再署上自己的名字“上传”到指定位置就OK了,连新华社记者也概  相似文献   

3.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记者构成了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往往有着“过人”的本领。他们能拨开云雾,洞察各种新闻内幕;他们要在常人看不出新闻的地方发掘新闻,刻画出社会众生相……这一切都意味着他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必有与众不同之处。确切地说,新闻记者需要用特殊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庞大的电视媒体记者队伍中,有相当一批人活跃在地方台。小台记者与基层更强的贴近性,采访时更易低位进入等等,与平民的亲和力和认知度,使小台记者得以抓取鲜活度更大的“活鱼”,许多好新闻都是发生在记者经常接触却又总容易被忽视的“小人物”身上,现在笔者就三次获奖作品为例,谈谈这一体会。 一、关注大背景下“小人物”:以小见大浓缩精华 无论大小媒体,记者只要将自己置身于国家的命运,置身于社会的变革洪流之中,就一样能具备“宏观”的视角。在准确把握社会大背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小人物…  相似文献   

6.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7.
<正>春节不打烊,可以说是新闻人的基本职业操守。入行十余年,每一年春节的留影似乎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桌前码字,每一次写的朋友圈几乎都是“今年又没有陪家人,明年一定”。但回望春节,最让我唏嘘的并不是自己难以和家人过一个完整的年,而是春节期间发生的各种不同的新闻事件,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背后有为他人团圆而选择的分离、有多重苦难酿成的悲剧、有为了奔赴相聚而永久的告别……当了记者,才更能明白“春节”两个字在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更能懂得生命之重、众生之苦,更能珍重当下、心怀感激地面向新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做记者难,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要用事实说话,要有去伪存真的本领和技巧。 做教育记者更难,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谁都可以说两句;教育话题更多地关注孩子,而他们往往又特别厌恶说教、抵制浅薄;怎么说他们心里想听的话,怎么让他们说自己的心里话,得有心理医生的功夫。 中央电视台记者、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供职于新闻评论部,不过,她对教育的话题情有独钟,每当谈起这类话题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说话的冲动,就有一种可称之为“情结”的东西。在采访和主持教育类节目之余,她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教训的感触。 采访的技巧:“大题小做” 作…  相似文献   

9.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10.
“深水里面捉大鱼”,这个比喻几乎成了新闻采访的经典名句。其实,浅水时可能有鱼,有活鱼,甚至大鱼。关键是你有没有捉鱼的本领……  相似文献   

11.
论敬业     
有些青年虽然做了五年十年记者,也勉强能完成定额,但老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没有一篇文章值得一提,可说是“一字无成”。原因是心思没有放在工作上,更谈不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业精神。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就会失去上进心,就不会去攀登事业的高峰,更不会像过去革命战争和如今战乱地区的战地记者那样不惜以身殉职。 是什么东西消磨了敬业精神呢?是拜金主义。记者利用自己的信息渠道,利用自己的版面节目,炒股票、做生意、拉广告是很容易的,有的人就热衷此道。“爬格能有几钿?还不如扒分。”不用笔杆去爬格,却用钉耙去扒分,这样的记者太没出息了。这是一种短视的人。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社会特质记者是什么人?他是社会的灯塔,历史的报晓者,人民的代言人,意识形态的工作者……人们几乎把一切最美好的称呼馈赠给他。马克思说,报刊是无所不在的耳目,那么,记者必然是无所不在的社会活动家。他们要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事变的热情参与者,就必须把自己的灵肉和整个社会融化在一起。记者是政治活动家,他应当更多地关心政治问题。记者要在社会风浪中撑船,常常是卓越的“弄潮儿”。记者总是在不算太多的材料基础上分析、判断,又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其难度不亚于鸿篇巨著的非凡创作。记者的头脑应像“停在军港里生火…  相似文献   

13.
凡从事并热爱新闻工作的记者,尤其是年轻的记者,对“名记者”都有一种仰慕之情。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邓拓、赵超构、穆青、梁厚甫、斯诺、李曼……这些名垂新闻史册的中外记者,宛如一颗颗耀眼的星座,激励着后来的年轻新闻工作者。大凡有事业心的人,一般都有成名成家的愿望。这种愿望不仅这些人希望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介发展事业的需要。试想,一家新闻单位如果没有几个在受众中叫得响的名记者,就如同一家剧团没有名演员,一支运动队没有破记录的尖子主力队员一样,这是多么平庸而遗憾的事!  相似文献   

14.
姜鹏飞 《新闻前哨》2007,(12):49-50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15.
站在冰山之父的肩上,刘建成了中国登得最高的记者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记者刘建一不小心成了国家一级运动员,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去采访别人,自己却成了新闻人物,他成了中国登山登得最高的记者。2001年8月2日14时27分,当他迎着强劲的西风艰难地登上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顶峰时,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印有“华西都市报”字样的旗帜,用牙咬住一角,两手将它紧紧地抓住,冲着蓝天徐徐地展开……这时,他哭了,滚烫的眼泪夺眶而出,霎时凝结成冰粒重重滑进雪地里……攀登慕士塔格峰是中国登山协会组织的一次“特别行动”。…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记者每天都在接触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但记者的报道不应是被动地接受采写对象提供的材料,而要通过自己思想的过滤和筛选,去伪存真,去芜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并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要求记者有一双超乎常人的“新闻眼”。没有“新闻眼”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17.
虽然说“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报纸更旧”,但新闻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甚至生活本身,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新闻不仅通过对事件的报道达成信息的传达和问题的解决,而且隐性地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方式。无论就前者还是就后者而言,新闻都负有极其严肃的社会责任。但是,认真地分析新闻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有趣的数字中看出新闻遭遇的尴尬:作为虚构的人物,在电视节目中,只有24%的电视记者和14%的报纸记者是好人,大部分记者被描写成不讲道德、粗心大意、麻木不仁和愚不可及的人,他们每天都在撒谎…  相似文献   

18.
闲暇之余跟同事们聊天,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少记者老是抱怨没有好线索,拿不出好稿子,另一个是有很多人都热衷于跑会议、跑单位、找材料,并且说这样既能很省事地就得到稿子甚至是重头稿件,又没有什么风险,但是往往到月底或者年底就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好作品。仔细想来,这就是没有潜下心来采访,换句话说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没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没有培养自己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19.
勤能补拙     
陶红 《当代传播》2002,(2):96-96
作为记者,“勤”是一个必要的素质。勤,不仅能使自己的文章出彩,还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记者岗位上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深切地体会到“勤”的重要。勤问能借脑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尤其对记者而言,哪一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些,但哪一方面的知识都不是很精通,所以在写稿过程中尤其是写深度报道的过程中,不免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个时候,“勤”字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勤问能使自己尽可能多地掌握自己没有精力钻研的一些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欠缺;勤问能够借别人的大脑为自己所用,使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20.
王勇 《记者摇篮》2004,(11):13-13
《新民晚报》记者季颖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一个优秀记者。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不一定做得到“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伟大,但至少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新闻记者是公众的代言人。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闻记者最根本的追求,作为一名记者。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不能担当好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