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诗歌的想象运思结构模式葛桂录印象式、隐喻式、类比式、复合式想象是诗歌运思模式的四种常见类型。本文从中西时空观的文化规定角度重新探讨了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直觉感悟式与逻辑分析式)的差异特征,以及这种差异性对中西诗歌形式构成的诸多影响。结论是:诗歌想...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美学追求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美学特征。这种不同的美学特征在中西诗歌艺术风格的表现上显得尤为突出。以严维的《答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与德国女诗人许尔霍夫的《月出》为例,分别从情景之关系、意象描绘、静态与动态描写等几方面来探讨中西诗歌艺术表现的差异,意在对中西诗歌艺术表现方面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隐喻和比兴作为中西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源于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中西诗歌不同的诗性思维,形成了中西诗歌不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中国新诗的变化也与隐喻和比兴这两种手法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艺术形态学观点重新探析了有关诗歌文本形式的一些理论问题。认为诗歌作品与非诗歌作品的界限是形式上的,而非内容上的。诗歌形式指的是诗歌作品生成与接受过程中各种内在与外在成份品质相互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动态性的有机结构。诗歌形式的流力在于它所蕴含的美学信息、美感设计与美学目的。诗歌形式结构是由八种层面因素相互作用互为依存而构成的立体动态模式。诗歌文体形式有两种类型:诗体形式(依话符结构规范分类)和群类形式(依题材功能价值分类)。诗之意义是指通过诗篇全体形式结构红织协同整合而呈现的美感信息和人类经验。诗人的主体性对诗歌形式的选择与创新是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种因素决定的。诗歌形式的产生和演变与文化形态密不可分,应该更多关注诗歌形式背后的文化语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哲学思想、思维方式、语言形式、价值取向和美学研究等七个方面,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西诗歌意境表达的不同,引导更多人去关注诗歌中的意境表达.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及其新诗批评,在确立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方面,为世人所瞩目。究其本质,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及其创作并非“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譬儿”,在他的诗歌观念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事实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内核。其诗歌“三美”的倡导,是传统诗歌理论基础在美学方向上的发展,是现代诗歌审美理念的建立;他对新诗的批评乃至对某些诗人、诗作的否定,以及诗歌创作以“时代”、“民族”为经纬的倡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更新。  相似文献   

7.
中西诗歌的情感体验结构模式葛桂录情感体验是诗歌所要传达的根本对象。情感的独特功能在于,它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是诗作意蕴构成的内在生命;是诗歌创作与接受的媒介物.最集中体现着诗人的精神个性特征。作为诗歌作品的内在本质结构,情感结构与诗歌的表现对象及其诗...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探讨了前人未曾系统探索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脉问题:对意脉的特质进行了界定;探究了意脉的种种类型及其各自的审美特征;剖析了意脉与意兴、意旨之间联系的几种途径;探讨了意脉与章法结构之间的里表两重关系。文章认为,意脉乃是诗歌意旨赖以贯通于全诗的文理脉络;因之弄清了意脉也就找到了沟通诗的内容(意旨)与形式(章法结构与语言表达)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论丑     
“丑”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种类、形式),不仅是构成喜剧、悲剧和崇高的一种因素,而且它还以其自身的“个性”特征,自我否定的形式和对异化的抗议,在工业文明时代成为一个新的美学种类。  相似文献   

10.
论丑     
“丑”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种类、形式),不仅是构成喜剧、悲剧和崇高的一种因素,而且它还以其自身的“个性”特征,自我否定的形式和对异化的抗议,在工业文明时代成为一个新的美学种类。  相似文献   

11.
诗歌具有意蕴美、意境美、形式美等美学特质,这些是诗歌朗诵的基础,也是诗歌朗诵过程中着意要突现的内涵。该文结合对诗歌美学特质的分析,从“把握诗歌意蕴,梳理诗歌结构——突出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联想和想像,形成形象感受——突出诗歌意境美;分析诗歌形式,设计朗诵方法——突出诗歌形式美”等角度探计了诗歌朗诵技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从美学、文体学、修辞学角度考察《廷腾寺》一诗的艺术特色, 着重探讨该诗在构思、措词、修辞手法、音律方面的特征及其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表现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极富诗歌创新精神,有十个创新点:(1)变先前诗歌的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2)首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3)首次把时局题材引入七律;(4)首次提出“创作心态自由论”;(5)首倡“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6)首创以诗论诗的文论形式;(7)首创典雅辉煌的长篇排律;(8)首次把“当句对”的对仗形式引入七律作品;(9)首创“丁卯句法”;(10)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拗救方式。杜甫的创新,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6):179-184
口21世纪文论 中西悲剧的差异 —兼评姚一苇与黄克剑的中西悲剧观 关于现代白话文体的知识考据 诗歌本位与道德直觉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 论新诗的时间意识 巴赫金的对话艺术思维及其意义 简单的丰富:数字“一”与中国的美学精神 从“文本批评”到“文化批评” 论女性文学中“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诗学正义 —中西诗学命名问题思考 裂变与整合:在新文学与俗文学之间 意识形态的三个维度及其时代定位 逆境中创新精神的坚守 —卢卡奇、胡风比较研究 飞人寻常百姓家 —浅谈网络诗歌中诗人身份的变化 论“张爱玲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  相似文献   

15.
以中西古代建筑文化为理论基础,中西建筑为比较对象,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尺度等美学角度的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6.
诗歌语体的隐性语义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歌语体是众多语体中变异较明显的一种典型语体、语义变化是诗歌言语变异的核心。前人对形式变异较为明显的超常搭配研究较多,对隐性语义变异却注意不够。本 一问题;语义本身具有的弹性为诗歌提供了语言基础,诗歌的隐性义变异大致从这几方面进行:1.管化;2、边缘义凸出;(1)表象义,(2)情感义,(3)社会化义;3、语义层次丰富;(1)现实意义层,(2)艺术涵义层,(3)美学一哲学意义层;4、词义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骆冬青教授主要致力于美学研究,近年来出版了《心有天游:明清小说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二十世纪中西比较小说学》(副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文艺之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形而放学——美学新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专著。  相似文献   

18.
诗人柏桦的写作从80年代初开始,即已显示出身体性的美学特征。他诗歌中的身体性,是基于尼采的身体哲学和透视主义方法,也是他诗歌美学的出发点和所有秘密。柏桦诗歌的身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快感、颓废和逸乐,三者的结合,构成了柏桦写作的美学风景和当代汉语诗歌中独特的后现代景观。  相似文献   

19.
构成诗歌境界最基本的要素是意象.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全在意象,西方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则为叙述说明的需要服务。有机整合作用、美学控制作用、美感生成作用是意象组合结构的功能效用。本文概括了中西诗境呈现最常见的六种结构模式:点面式、递进/转析式、并正/对比式、发散/聚合式、引中式、连环式。  相似文献   

20.
首次以学术性著作作为语言现象的研究对象,分析了王一川《修辞论美学》中的新术语现象出现的原因、产生的机制及其使用的特点。重点探讨了:(一)一般词汇是如何通过其语义功能的转化和延伸以及词汇意义内涵的演变而成为新术语的;(二)由汉语语素构成的短语固定化后而形成的新术语的结构类型及其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