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6年了,它给出了现阶段以及以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实施建议,较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到学习方法、课程学习评价无不给学校体育工作者全新的理念。与以往的每一次学校体育改革相  相似文献   

2.
董翠香 《体育学刊》2007,14(6):83-86
通过对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的课程结构、实施方案与策略、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特点而开展的课程改革活动,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8个地区81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中学《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程内容、结构开发深度不够,教法单一,缺乏地方和学校课程特点;②大部分中学没有开设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③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于依赖专家,能动性不够;④大多学校没有划拨专门的体育经费以专款专用;⑤校内校外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以教育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南京市玄武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南京市玄武区中学都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校本培训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场地小器材不足,开发的内容较少,组织形式较单一,没有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价值,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校本课程对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没有以人为本,也没有较好的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学习领域目标”,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甘亦农 《体育教学》2008,(12):41-42
随着校本课程建设兴起和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大纲一统天下的做法,赋予广大体育教师课程开发或教学内容选择的权利,使得学校体育新课程在实施时必须进行校本化开发。一些同志面对实施学校体育新课程需要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以为学校体育新课程所进行的这项校本化建设就是体育校本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梁汉平 《体育学刊》2013,20(1):75-78
通过分析和比较美国2006年和2010年《国家体育课程形态报告:美国体育课程地位》数据,发现美国中小学(K-12)体育课程计划主要在体育课程开设与时间要求、课程豁免与替代、课程标准与评价、教师资格证、课程问责、网络课程开发等发生了变化.体现在要求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的州数量急剧上升,实施体育课程豁免政策的州数量增加,课程标准内涵与学生评价内容不同,取消教师临时资格证并鼓励教师专业发展趋势明显,学校承担课程责任的项目少,提供的网络课程越来越多.从这些变化趋势,得到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启示,即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尽早制定学前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体育网络课程.  相似文献   

7.
2009年5月23日到2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江苏省教研室精心组织的省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体育教师专项技能发展培训班。第一天下午我就和所有学员一样被“心理拓展训练”这一项目所吸引,在训练与学习之余,笔者一直在思考:能否将这些拓展项目灵活地运用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去?回到学校,我就按捺不住,于是,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出台,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国家集权制课程管理体制,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至此,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也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对校本课程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表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国中小学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既必要又可行。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探讨了体育隐蔽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体育隐蔽课程开发、实施拓展了空间,国家、地方、学校3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出台为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发、实施夯实了基础,体育隐蔽课程开发既必要也可行.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体育新课程实施几年来,较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体育新课程在继承传统体育课程中许多优秀做法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课程资源开发,到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如果结合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研读、反思,就会发现《课程标准》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与同行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里程碑,《课标》自2001年实施以来,至今已走过了六个年头,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动新课标的开展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进程。《课标》在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教材内容选择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课程各个方面都有了创新,它对于实现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经过这几年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执行“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向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加强校本教研,开发课程资源。南京市六合区教育局教研室向全区中学体育教研组提出以下“二十五”条建议,以便在以后的学校体育工作中,能够集思广益,开拓进取,及时总结经验,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已进行两个学年的实验。结果显示:体育课程已发生了积极性的变化。综述与分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和部分省市教研室对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学习领域的划分、课程的目标体系、目标统领内容的做法、教学建议、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小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和体育器材缺乏,是教育界及其社会公认的事实,对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十分不利。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挖掘竞技运动项目的潜力,提高学校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根据本地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谈谈自己的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学校体育》: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同样也在探索中不断突破,在突破中不断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体育教研室的努力下,北京市学校体育教育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请您谈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情况(包括课程  相似文献   

16.
<正>成果:自承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操项目改革单位任务以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成立了校内组织机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操项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涵盖了校级、二级学院、教研室不同层级相关人员,明确了各个层级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草拟了3份文件:《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操项目)章程》《全国学校体操等级标准》《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操项目)  相似文献   

17.
沈阳市白2002年开始进入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继承、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路,本着树先进的教育理念,创学校体育特色的宗旨,在学校体育整体改革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工作方向的明晰度不够、学生体育意识的薄弱、学校管理层对体育课程改革重视程度不够等。本文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顺利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占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顾问,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一个编了一辈子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的人,一个德高望重的学校体育专家,一个学校体育改革的领袖级人物。王老至今对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改革充满了责任感。他的嗓子不太好,说话声音挺大,经常会激动,最近王老给大家的印象总是脸红脖子粗似的,其实是王老有时血压偏高,还有他老人家对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片丹心所致”。——摘自毛振明、赖天德主编的《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正> 第六届江、浙、沪城区学校体育工作研讨会于1991年12月5日至7日在南京玄武区召开。本届研讨会以贯彻两个《条例》和加强课余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议题。苏州市沧浪区文教局教研室于1986年首先发起召开学校体育工作研讨会,邀请了上海市杨浦区、杭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