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厚甫 《小读者》2013,(2):10-10
记得有一次,我在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内读书,坐在我对面的是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约翰逊博士。图书馆里边.突然起了一些小骚动.原来是5.5级地震。我自问读书的功力比不上约翰逊博士,我已有所觉,他却一无所知。他的整个精神已走到书本里边.我却做不到。  相似文献   

2.
张晓斌 《今日教育》2007,(9S):58-58
我与陶兴模老师相识近十年.读过他的文章,听过他的课,请他作过专题报告,我认为“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是陶老师取得成功的巨大财富。  相似文献   

3.
我最近上课时发现班上的学生晓明经常走神儿.一副神情恍惚的样子。一次上课,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书,只有他手捧着书眼睛一眨不眨,我知道他精神又“溜号了”,就喊他的名字,谁知喊了几遍.他才猛然感觉到,像是在梦中惊醒,慢慢腾腾地站起来,木然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晓明本是个不错的学生,他怎么了?  相似文献   

4.
蛇的一家     
我们全家都属蛇。我们是蛇的一家。我爸爸是一条凶猛的“大蟒蛇”。爸爸中等身材,圆圆的脸.乌黑的头发短短的,很有精神地竖在头上。他喜欢练哑铃,一身结实的肌肉,看上去像个健美先生。不过你可千万别被他的外表吓住了,这条大蟒蛇一点也不凶,他可疼爱我了,只要我撒撒娇,他就乖乖听我的话了。  相似文献   

5.
教师们为什么拒绝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在许多场合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6.
苏霞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81条中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娃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是啊,一个爱自己、受尊重的人.才会有积极面对生活的动力和勇气。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和研究价值的精神导师。我们与他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人与人之间拥有内部和外部的共同性,我们可以通过他以文字作品为主要形式的生命表达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我设计的研究路径,正是从他的文本世界进入他的生活世界,进而探究他的精神世界。我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撰写一部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传记,力求体现真实性、精神性和他的个性。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坚持"以苏解苏"、"以苏叙苏",即让他自己陈述自己,完成自己。其间也有我的理解与评论,因而更准确地说,我要完成的是关于他的精神发展的"评传"。  相似文献   

8.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德阳绵竹东汽中学高二学生薛枭和44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下面。5月15日晚上7时左右.他从废墟中被救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他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乐观精神.让他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他很快被媒体喻为“可乐男孩”。  相似文献   

9.
据说当年都梁把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亮剑》进出版社时.遭到了多隶拒绝,我在想,如果不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慧眼识珠。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不是又缺少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一种精神!“亮剑”精神!  相似文献   

10.
学习的乐趣     
赵家颖 《红领巾》2011,(10):35-35
今天早上,老爸神神秘秘地把我叫到厨房,说要给我表演一个小魔术。“魔术?”一听这话,我的精神就来了,因为我最爱看魔术表演啦!老爸让我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他的表演。  相似文献   

11.
《父母必读》2009,(6):66-66
我儿子现在1岁了。从他刚出生的第二天起.他就经常打喷嚏。当时医生说可能是衣服或是毛毯上的小毛毛飞到鼻孔里.造成孩子打喷嚏。可是到现在儿子都1岁了.还是经常打喷嚏.特别是最近,一天要打十几次。除此之外.儿子其他方面都很正常.精神特别好.也不流鼻涕。请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怎么治疗?  相似文献   

12.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小瘪三。我跟在我们学校最牛逼的坤哥后面混。坤哥虽然是哥.但其实他的年纪没我大。我清楚地记得,他小我一个月零三天.但是我依然叫他坤哥.因为他的肌肉比我大块,每次我不喊他哥.他就揍我。我倒不是怕他揍我,我只是怕他掐我的屁股,把我的屁股都掐大了。为了我的屁股不再继续大下去.我总是诚恳地喊他坤哥。  相似文献   

13.
马臻 《大学生》2013,(3):128-129
小谢是我和别的老师联合培养的硕士生。他从小学校考进来后.非常有科研激情,工作特别勤奋。从我的办公室窗口可以看到他晚上也在实验室挑灯夜战。想到有些研究生懒懒散散.每天来得晚,回得早.还常说拉肚子了不能来实验室.我不禁觉得小谢是个可塑之才。我的任务一方面是帮他测试一些他合成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协助他的导师指导他的科研和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研究生常会遇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指导,我得到了不少经验.他也从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14.
【导读】我在《传记文学大家茨威格》一文里曾写:真正的传记文学大家.都是心胸开阔的人。这里包括自由精神和卓识慧眼.巨大的人格魅力,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心,不同于任何地域、种族,能够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来思想等。这样,他才能超越成见.  相似文献   

15.
任松 《今日教育》2012,(6):57-57
外甥今年13岁.在我们学校读初中。虽说我也是学校的老师.可我真的感觉教育他也是束手无策。上学期因为不想做作业.他几次都逃学,大哥大姐没有办法.强行把他拉到学校来。可是拉来也没用啊.他就坐在我家里不去教室。  相似文献   

16.
庄佩金 《小读者》2011,(1):38-38
我在芬兰留学期间结识了好友雷默.他在首都赫尔辛基政府供职。一周前.他约我到他的乡下老家.去喝他父亲酿制的葡萄酒。到了约定的这天.他抱歉地对我说:“今天是公务员考试的日子.能否在考场外等我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文中说过:“我深信,教育过程最精辟的定义应当是: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一致的精神生活——师生共同一致的理想、愿望、兴趣、思想和感受的体现。”什么是“共同一致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在心灵和态度上的平等与尊重。学生虽小.权利尤在,尤其在日常生活的交际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俯下身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你在关注他、了解他、尊重他。  相似文献   

18.
师:我们一起做个“我读你猜”的游戏。我读一段人物评价.你们猜猜是写给谁的——他身上凝聚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品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双目失明、疾病缠身,他没有屈服;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他仍未放弃奋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历练了强者,奋斗造就了伟大!  相似文献   

19.
一、向范志毅挑战我欣赏范志毅。不仅仅因为他曾是亚洲足球先生,两届金鞋奖的获得者而名声鹊起,不仅是他的爆发力、速度获得足球大国的称赞;而是他无比顽强的精神,和敢间难关的勇气。我可能无法挑战范志毅的球技,但我有信心挑战他的这股精神。当范志毅任前锋,气贯长虹般地进球时,我在心底说,我挑战的正是这股勇气,这股势如破竹,直冲云霄的气势;当范志毅拖后,尽心尽责地铲除对方的险球时,我在心底说,我挑战的也就是他的胆识,他的责任感。范志毅将这些融入了足球,而我要把这些精神融入我自己的人格中。我对范志毅的挑战不在球场,  相似文献   

20.
刘恢 《神州学人》2008,(6):29-29
我第一次听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时候.大概是两年以前.因为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澳大利亚获得了这个奖学金。那个同学是我在高中时代的一个偶像。他在数学方面有超常的天赋。那个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在考试中超过他。后来我实现了这个目标,也和他一起走进了清华大学。当我得知他获得了这个奖学金的时候,我既为他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