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人"意象内涵丰富,是古代诗歌抒情言志的常见载体。诗歌中对美人的描写以虚写为主,重在画神。"追寻者"孜孜以求,上下求索,表现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文诗歌中有以“松”“柏”比拟美人腰身的表现传统,这一特色鲜明的艺术表现传统既显现出维吾尔人受游牧生活和尚武习俗影响而形成的欣赏“健美女性”的“美人观”,也蕴含着本民族早先有过的“树神崇拜”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汉语诗歌相比较,这一艺术表现传统的长期延续,传承着一贯的欣赏“健美女性”的审美趣味,折射出雏吾尔人的“美人观”中,文人势力和文人趣味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美人"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味。《诗经》中大量的作品虽是从生活中来的歌咏爱情的诗篇,其中的美人意象,可能实有其人,但也有少量的作品如《蒹葭》《汉广》,诗中的女主人公具有象征的意味,她们象征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诗中的美人,居住在遥远的彼岸,则表明了理想之虚幻。《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则比较复杂,有时用以比喻君王,这可以视为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只不过美人的喻意更加具体。有时,美人也用以比喻诗人自己,这时候,美人表现出两个特点,美好与孤独,这既表现了诗人品质的高洁,也暗喻诗人不被国君信任的忧伤。汉唐以后诗歌中的美人意象,则大多为《楚辞》之流洐。除喻君主之见弃,美人意象通常还用以表现知音难求的孤独与年华易逝的悲伤。  相似文献   

4.
屈原在楚辞中首创了“美人香草”的意象,用以自喻或指代关系,表达了他对于高尚人格及政治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美人香草”的意象所意指的“男女君臣之喻”也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模式,后世失意文人往往借此抒情言志,表达自己的境遇和政治抱负。由此,对“美人香草”意象的解读也成为了解《离骚》、屈原乃至中国文学传统的一条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美人”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原型.在“美人幻梦”的书写方式中,“美人”具有多重蕴含:爱与美合一的美人,爱欲的美人,象征意义的美人,神女则是“放荡”的美人.“美人”实质是古代男诗人们爱欲、功名、审美三位一体的理想对象和象征.对“美人幻梦”的书写是由于爱欲与礼的冲突以及古代男诗人们普遍的心理补偿需要.  相似文献   

6.
屈原作品曲折动人,部部是心灵的组曲,郁结纡轸,意象丰富而深远,他是第一个将意象思维系统化的人,一系列的“美人”题材,不仅表现对理想热烈追求的想望,语言情境结合真实与虚幻的遭遇和想象,情幻无垠,更启示宋玉《高唐》《神女》等赋的写作,汉代以后,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拟骚作家及其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与书写上,处处可见屈原作品意象思维的余影。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战国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人赋。通过透视美人赋的基本特征,发现其蕴涵着一种文化意识——美人崇拜。美人崇拜意识肇始于周代民歌,美人崇拜是我国古代人民所追求的一种审美意趣,它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美人崇拜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挑战,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对美的人格的追求。其实质是对生命本体的崇拜。  相似文献   

8.
屈原《思美人》的深层含蕴是对幻美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心理结构是:诗人自诩有芳草般美好的人格,这种人格是与他思念的“美人”即理想的政治方式和人生方式相沟通的。但是由于媒介过于薄弱,造成媒绝路阻的局面,而俗众又漠视芳草的价值,形成“美人”与自我间的壅蔽。他只好抗拒外在的恶浊,退而涵养内在的人格,并从中体验生命意义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美人”意象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审美意象,与封建文人雅士之间建立起微妙的对应关系,命运之轮将二者的关系拉近,使文人对女性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并将这种感慨沉淀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以美人、香草作比喻象征,是屈原《离骚》的特色之一,此后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构成了特殊的意象。《离骚》中所说的“美人”,比喻或象征品德、才能美好的人,有时是屈原自喻,有时指作者理想中的贤君或贤臣。《离骚》中写到的许多香花芳草,如兰、蕙、杜衡、芳芷、秋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审关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御)“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唐.顾况《悲砌)“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六韬·文伐》)“贾母又道:‘凤丫头和平儿还不是个美人胚子?你还不知足?’”  相似文献   

13.
“四大美人”史有其人,而非纯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后世文人以“四大美人”为题材所塑造的种种艺术形象,是“四大美人”从历史走向民间并受到百姓喜爱的重要原因。“四大美人”的艺术形象、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均有一定出入,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四大美人”的关爱。同时也可看出,尽管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而老百姓却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即美人之美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美人之美能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她们的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建国十七年诗歌意象从符合政治需要、时代激情与生活想象出发,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比较直接,意象的选择普遍用于抒发爱国主义和政治主题,崇拜英雄、追求光明,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诗经》当中对于素手美人的描写甚多,不仅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追求,而且能够发现周代礼制对女性行为准则的规范要求。本文立足于对素手美人这一意象的文学分析、文化考源以及文学反思三方面内容,从而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文化情结,引发对于女性审美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在多种文学体裁中“镜”意象展现出多元化象征意义。除了承袭“镜”的各种传统意象,在璀璨耀眼的唐诗中,更主要的是突出了“镜”的情感意象,而其情感意象的内涵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唐代女性对美丽、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以及闺怨情思,二是男性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际遇不满的感时咏怀。唐诗中“镜”意象所象征的情感追求,一方面反映出镜子对于诗人生活状况及其内心敏感细腻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唐诗中大量的“镜”意象也折射出唐代的经济与文化盛况。  相似文献   

17.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美人靠”     
“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场所。古代闺中女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飞,故又称“飞来椅”。  相似文献   

19.
“美人靠”     
“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场所。古代闺中女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飞,故又称“飞来椅”。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诗僧寒山流传下来的三百多首诗作中,有不少篇幅以美人为对象展开描写,通过象征、铺叙等手法或表现美人感伤孤寂的凄凉心境,或突出群女青春活泼的生命张力,或表达对年华易逝、美好无常的悲剧性感受,在美人意象中渗透着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独特的佛禅韵味,寄托着美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