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首先引入翻译界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了两者各自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透视了造成可译性限度的各种类型,从而说明了翻译这门艺术中的确存在不可译的现象,然而这种不可译不是绝对的.可译性的三可,即原文可理解、译者可表达、读者可接受,始终是历代翻译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许多学者都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过详尽的阐释,但都是各执一词,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本文试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归纳总结,把两者放在一起讨论,以帮助我们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很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由于其可译性限度很低,翻译非常复杂。本文从语义双关、谐音双关、成语俗语双关、语法双关和其他方面对双关语的可译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分别表意、契合翻译、套用翻译、侧重翻译和补偿翻译的方法给广大翻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英语隐喻的翻译具有可译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翻译产生了可译性限度。就语言的不可译性而言,独特的语言形式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语音、语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制约了隐喻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的基础。人类思维内容和思维规律的一致性、语言中语法结构的差异对应性是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翻译实践证明了语种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7.
曾彦凝 《教师》2012,(35):110-111
习语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译界学者提出了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理论构架,研究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性,属宏观理论研究。取称名、方法论、认识论和可译与不可译性的二元对立连续体等四个视角,文章考察了话语行为、交际过程、语境构成、知识跨度、认知层次、内容策略、对等标准,提出翻译世界综合体概念。用柏拉图和波普尔的认识世界考察翻译世界,作者认为翻译的理想标准对个案研究具有必然的普遍性价值。宏观认识让所有翻译都可能,因此可译。虽然翻译个案有自身困境,暂时不可译,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互动中会变得可译。  相似文献   

10.
冯一洁 《考试周刊》2012,(73):23-24
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点。所以语际翻译是可能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可译性成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排除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本文通过事例着重分析了翻译的可译性为什么有限度.并且分析了不可译的情况及其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伴随了整个语言翻译发展的历史。本文在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语言的可译、不可译、有限可译之间的转化和互补,揭示了语言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并促使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在语言上可以表现为隐喻思维的不同。而翻译则是一种跨语言的文化移植与交流活动。本文基于隐喻概念与经验的结构化理论发展过程,从隐喻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女性常用名字、越剧表现的文化范式与唐诗杜甫的《月夜》的意境等三个方面的运用入手,探讨民族文化的可译性与文化移植问题,以及在隐喻思维下的跨文化翻译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古典汉语诗歌有着丰富的艺术表达力,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无可否认的是,把古典中文诗歌翻译成对等的英语形式是一项巨大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国内外,诗歌的翻译业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的探究和具体的翻译实践当中要运用的技巧与方法。在本文里面,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自人类翻译活动产生以来,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国内外语言学家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是否可译的问题,本文将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俳句的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一直是俳句研究领域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分析俳句译文的的基础上,概括了俳句的主要特征,从翻译中的可译性及其可译性限度看日本俳句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古今中外关于“可译”与“不可译”理论的基础上,客观地指出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可译”的问题,但“可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提出了可译性限度是变量,句法、语义和语用是三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式,以此来明确后三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等值效果,即可译性的限度。要做好翻译就必须集中精力研究这三个层面上的最值情况。  相似文献   

17.
作为隐喻研究的哲学视角——体验哲学认为只有通过经验基础隐喻才能被人理解。隐喻具有体验性特征。由于隐喻是与不同民族的体验密切相关的。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其可译性就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8.
双关是一种依靠语音的相似和意义的分歧形成的修辞格,而且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大量使用这一修辞手法。由于双关深深的根植于语言文化中,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讨论双关的可译与不可译性问题。许多翻译家都在竭尽全力地寻找将双关语言中的不可译成分转化为可译成分的方法。本文作者提供了六种双关翻译方法,在这其中,作者特别提出通过建构类似语境的方法来翻译双关语,重现原文中的双关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翻译中存在可译性和不可逆性,可译又可逆是翻译的科学性的一面,可译不可逆是翻译的艺术性的一面。‘因此说,翻译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  相似文献   

20.
高芸  邓卉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1):137-140
本文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探讨可译性问题。笔者认为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乃是语言之间产生绝对不可译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