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存在学生法治认知不足、教师法治培养能力不足、法治培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打造高效法治课堂,从而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法治素养,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法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更应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可引入真实案例、挖掘时政资源、创设法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不断探究更有效的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课程,是法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更是播下学生法治素养种子的土壤。在法治教育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法、“辩”法、“用”法、“践”法,让学生意识到法律法规,形成规范性的法治观念,强化学生的“用法”“护法”行为,将法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根据当前我国公民法治观念的现状,本文着重强调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改变公民法治观念淡薄、不完整的状况,牢固树立全面的法治观念,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下爱国主义所面临的新挑战,通过法治引导爱国价值观和规范爱国行为十分必要和迫切,这就要实施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爱国主义与法治的融通关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前提,它表明以法治规范爱国行为具有可行性,而法律也势必要体现爱国精神,并要求在法治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具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特征,它能够实现以法治规范爱国行为、以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培育青少年爱国法治意识的现实目标。通过构建爱国主义法治知识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多部门协作教育模式、打造融媒体宣传学习平台等路径,切实推动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初中思政课法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德育功能相对弱化、教学内容缺乏联系、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和学段衔接不够顺畅。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显示出界定课程性质,强调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坚持素养导向,遴选法治教育的重要观念;强化实践导向,促进法治教育方式的转变;注重纵向衔接,突破法治教育的学段隔阻等变革要求。研究认为,初中思政课教师可依据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促进法治教育提质增效:通过强化德育功能,升华法治议学主题;注重内容关联,厚植法治核心观念;推进探究学习,培塑法治行为习惯;完善教研机制,推动学段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7.
本力求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探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系统的复杂性问题,把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区分为法治行为系统、法治规范系统、法治观念系统和法治系统环境等四个子系统,法治系统环境又区分为经济、政治、思想道德化、历史传统和国际系统五个子系统,详细分析每个子系统的复杂性,从而阐述中国整个社会主义法治系统的复杂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提示了法治应包括良法和法律至上两个要素,并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而主张实行法治。在法治的具体操作方面, 他认为法治应具体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中,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不但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治实践提供了积极的思路,而且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现法治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可对法治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推动法治实现为指导思想,以对法治概念、法治思想、法治实践为切入角度,运用哲学视角审视法治,指出对法的认识应该包含突然与应然两种角度,法的权威不仅在于其国家派生性,更需要法的内在品格的生成;法治不仅仅是对一种秩序的追求,关键是对人自由与尊严的保障;并结合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说明法治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中学法治教育影响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里程,但目前中学法治教育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难以达到预设的目标。改革中学法治教育,应以培养法治意识为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强化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弄清法治的涵义,以及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依法治国、法制与德治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2.
何颖 《江苏教育》2023,(27):46-49
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法治观念素养的培养,要彰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性质,立足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实践。其培养要点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正义理念、程序意识、生命安全意识、宪法意识。在培养法治观念素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关注案例教学,进行正面引导;关注程序正义,体现法治正当。  相似文献   

13.
法律教育,还是法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是法治的必须,但是,有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不符合法治精神和原则的法是无法实现法治的。法治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法律教育的支持。但是,法律教育不同于法治教育,法律教育不能代替法治教育。辩证认识两者的关系,其意义在于,科学认识普法、法律教育的作用,以及解决普法普及什么的问题,对大学生的有关教育而言,我们的教育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我们进行法治建设,与其说需要进行法律教育,进行所谓的全民普法,不如说将最浅显的法治的理念、法律的精髓和实质告诉民众,传授给民众。 ●改进对高校学生法律教育,就应该从法律教育转向法治教育,就要改变法律教育目的在于守去的片面认识,着眼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着眼大学生承担的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14.
林鹭 《成才之路》2023,(11):49-52
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少年成长为一名知法守法、品德高尚的公民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将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渗透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文章分析培育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并对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优于人治、法律至上、“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与政体的相应性以及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等思想,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出发,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以期对我国法治建设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宣言,提升了法治理论新境界,使中国正式步入法治之路,并坚持实践创新,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诸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局面,同时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拓展了法治发展新空间,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以法治影视作品来推动普法工作是我国历来普法中的既定政策之一,具体开展有多种方式。其具备一般的大学法学教育完全不同的功能,尤其适应成年人法治教育特点。在实际展开中,法治影视作品的成人法治教育面临理论缺位、师资匮乏、场所设备不足及版权问题的限制,如能在教育体系、师资、场所设备及版权等问题上加以优化,法治影视作品将在我国的成人法治教育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不仅是法治教育的鲜活素材,也是检验法治教育成效的一面“镜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发生,凸显了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法治教育知识化、权利义务一致性教育实效低、高校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力度弱、教育评价机制缺位。各高校应站在更高的理论视角思考当下法治教育的本质与不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法治教育,这主要包括:优化法治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权利义务一致性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开辟第二课堂、以“点”带“面”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构建由“静态”转向“动态”的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依托公私法逐步融合的新时代,通过探寻政府诚信建设的基本方向,推动构建民法典时代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并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逐步推进和深入政府诚信建设,以期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法治建设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