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作用、互动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两者之间就业互动关系对经济新常态下稳步扩大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包括制造业就业方程和服务业就业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基于1997—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综合考察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互动关系以及经济系统外生变量对其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总体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互动以制造业对服务业就业的单向促进作用为主,服务业对低端制造业存在的不显著挤出效应很可能是造成服务业无法带动制造业总体就业的主要原因。(2)细分门类上,由于低端制造业对用工成本变动更为敏感,导致就业互动关系仅表现为其对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单向促进作用,而中高端或高新技术制造业与不同类型服务业就业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向加成作用。(3)市场规模、对外开放度的扩大和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均有利于增加制造业就业,信息化水平和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则促进服务业就业;相反,资本有机构成、地方保护主义的提高会分别降低两者就业。(4)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互动关系在空间区域上存在互补性。有鉴于此,应当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统筹规划,通过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区域互补性实现全面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它在解决就业,尤其是残疾人就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服务方式的转型,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呼叫中心产业也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得到快速的发展,其独特的工作特性在吸纳残疾人就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重点探讨我国应如何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层次和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服务业的就业效应早已为经济学家关注。这里通过实证分析山东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在指出服务业促进就业改善的同时,找出山东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服务业提升就业能力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下岗、失业问题的大量出现。社区就业逐渐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亮点。有意识地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再就业,已经成为当前劳动保障部门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人们对社区就业服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束缚,社区服务业的开发也并不完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与研究。结合一些相关的典型调查结论,探讨当前社区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探索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服务业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紧密.我国服务业处于发展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分布与构成.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增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大学生就业效应显著.有关高校应根据服务业行业发展趋势,适应服务业行业人力资本需求特征,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加强应用性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国际     
韩国知识型服务业成为就业增长支柱,澳联邦政府反对州增加TAFE学院学生学费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就业是一个亟待挖掘的“岗位富矿”,发展社区服务业,已经成为再就业工作的一个新亮点。本文将就社区就业的一些难点及解决对策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服务业增加值与就业两方面对浙江省各地市服务业增长的结构效益与竞争力进行探讨。分析发现,浙江省各地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受区域宏观经济背景的影响很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优势作用的发挥对于促进服务业增加值和吸纳就业能力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加强区域发展联动机制,加快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大力促进竞争力明显的服务业部门发展。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5,(4):42-46
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是缓解其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压力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其就业增长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城市化进程关系密切。以1991—2010年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产出增长对西部地区服务业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服务业产出增长的影响;城市化对其服务业就业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但影响程度较微弱。西部地区应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调整服务业行业结构,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并合理调控城市化成本,以促进服务业就业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0.
服务业发展能够促进就业增长,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文章从总量、结构、区域等几方面分析了青海服务业就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针对大学生而设立的家庭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随着经济改革的到来,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则显得极其严峻。对此,家庭服务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将对长沙市大学生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就业与创业情况进行系统地调查探究,在改变人们对于家庭服务业传统认知的同时,推进当代高素质的人才积极加入到家庭服务业中来,实现我国家庭服务业就业市场的高速运转。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河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新乡市就业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发现:新乡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有所提高但低于省均水平,农村就业比重虽有下降但仍相对较高;非公有制经济日益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是从业人员仍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新兴服务业就业容纳力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乡市就业结构演变的成因,并从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提出了调整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引起经济衰退、消费下降、失业上升。要想有效增加就业,产业结构的改善比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要。通过实证测算江苏省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的结果显示:发展服务业能大力促进就业的增长;服务业内部不同细分行业对就业的贡献差异表现显著。这为江苏省就业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发展现代服务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失业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其中比较严重和影响较大的失业问题当属结构性失业。探讨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原因,及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和思路解决结构性失业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从产业链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提出通过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业链吸纳劳动力能力解决我国主要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最后提出基于促进就业、解决结构性失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包容性城镇化越来越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包容、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的一件利器,而服务业因其吸纳就业能力强等优势又是助推包容性城镇化进程顺利开展的法宝.通过对河南省包容性城镇化和服务业互动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包容性城镇化是服务业的格兰杰原因,而服务业不是包容性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最后提出包容性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相关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总部经济对经济产生多种效应,促进产业格局和就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为企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总部经济发展本身能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智力资源,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统计年鉴,根据服务业的中间使用率,运用参数估计方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及制造业对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间接就业效应,增加该类行业的就业人数会成倍的增加全社会就业人数。此外,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空间及机制不尽相同,其中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相似文献   

18.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分布与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间耦合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要素丰富和供给便利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的中心区域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出集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间具有较高的耦合对接性,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同时也存在着非均衡现象,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地域选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位分布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缓慢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建立区域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竞争合作机构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既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因此,要着力探索创新机制,努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数字     
就业到2020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7.5%。2001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为85.4%,2002年为88.6%,2003年为94.6%,2004年进一步提升到95%。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2003年为56%,2004年达到61%。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至2004年的23011万人,净增18121万人,平均每年新增697万人,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04年我国餐饮业吸纳就业2000多万人,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1500万人,住宿业吸纳就业540万人,旧货业吸纳就业近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