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容中的身体是由社会与个体共同建构的,社会主要对个体生物性的身体给出了"建构",而社会关系中的身体即社会性的身体则是个体建构的重点.社会与个体在身体建构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社会对身体的建构是有意识且有导向性的.个体只能被动的接受社会建构出的身体形象,但社会建构的内容必须通过个体的自我建构才能实现.当人们觉得由社会与自我共同建构出的美丽身体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益处时,他们就可能选择整容.整容中的身体处于被社会与个体循环建构之中,只要循环不打破,整容就会一直风靡下去.  相似文献   

2.
身体审美化将审美延伸至技术的领域,强化了身体审美改造的必要性;审美医学化则将医学的触角延伸至审美的范畴,为身体的审美化改造提供了技术可能。两种趋势的叠加,使得美容整形成为身体改造的重要技术。身体审美藉由完美的身体形象所呈现出来的难以企及的审美标准以及时时在变的身体审美潮流,使得整容的技术介入情有可原;同时整容作为侵入性手术,其隐含的健康风险和审美风险则可能催生新的身体改造需求,使得身体改造工程持续下去。值得指出的是,在急剧变迁的社会背景中,整容改变身体并非改变的终点,还有可能是藉由改变身体以改变生活的努力和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两个哲学流派的思想解析入手,以大众流行文化实例对其理论进行现实分析和解读,说明在后现代思潮冲击之下人类社会生产产品的同质化现实以及人们在面对多重冲击时难于选择的焦虑状态。并依靠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现实来解读当前状态下人类被机器异化的事实,论证中国是在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重力量的解构下的发展中社会。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性是后现代时期的典型特征,它产生于后工业社会,是对现代性的反拨和超越。后现代性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其消解性,它通过对客观真理的质疑、对中心的消解和对终极性解释的反拨,使得文学的中心意义、主体和艺术与现实的边界得以消融。因此,后现代性反美学,反崇高,反艺术的特征是对当代社会的反叛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积极作用,使文学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中,而是走向大众,开启了消费文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哈特、奈格里所著《帝国》一书发表后在思想界引起巨大轰动。帝国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衰落产物的全球化的主权形式,帝国的权力范式是规训社会之后控制社会的生命政治本质,帝国的生产形式是与工业劳动不同的非物质劳动,帝国的革命主体是取代传统产业工人的大众。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正是帝国政治逻辑建构的四维。《帝国》的方法论是欧美中心主义,叙事逻辑是现代帝国主义向后现代帝国主义转变的过程,其意义是预见了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6.
滕学明 《文教资料》2013,(20):16-17,39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被誉为美国后现代文学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而言,小说展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愈来愈担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矛盾,生动地刻画了当代美国大众的各种精神生态危机,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小说。  相似文献   

7.
网络作为新兴传播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了网络时代下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形成成因及流行特点,揭示了后现代阅读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指出了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身体和意识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且身体一直倍受意识的压抑。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这个被忽略了数百年的身体终于逃出了意识(主体)哲学的深渊。身体变成了后现代思想关注最多的事物之一。当前的“身体热”值得人们深思。通过对“身体热”的分析,指出了后现代语境下身体作为一种话语背后的文化症状。  相似文献   

9.
西方后现代语境下,人的主体价值失落,对立、混乱、荒诞成为时代的特征。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异化的当代社会及人类的审美需要。曾经被遗忘在美学边缘的"丑"彻底打破了美的独尊地位,并在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身体审丑"的热潮。达利、毕加索、弗朗西斯·培根、马克·奎恩等现代艺术家以及行为艺术作品彰显了后现代身体审丑的魅力,但消费语境下大众对丑的过分迎合也引发了对丑的未来和审美理想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标榜着先锋时尚的后现代意识,游戏着后现代话语模式,在精心构建的音乐、画面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辅相衬之下,当代流行曲词以唯美的姿态销售着商品化的艺术,引导着大众文化的潮流趋向,提供给大众的一种美幻的艺术商品去体验着在现实之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当代流行曲词的成功是当今商品艺术化和艺术商品化的完美组合。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深耕音乐领域,他的音乐思想是先锋、批判、否定的。阿多诺关注现代音乐的不协和特质,认为新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体系作品能够批判社会矛盾并呼唤变革力量;他强烈地批判流行音乐,指出流行音乐在技术发展、资本逻辑与极权统治之下沦为仅供消遣娱乐的商品,造成人的异化,使大众丧失对不合理社会的批判和反抗。阿多诺音乐思想和他的文化工业批判密切相关,在和本雅明的论争当中,阿多诺对大众流行文化呈现出否定性的态度,其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 本次课程改革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指的是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变,正如利奥塔指出的:当社会进入众所周知的后工业时代,文化进入众所周知的后现代时期,知识的状况被改变了。利奥塔用后现代知识来表述这种新的知识状况,目前关于后现代的理论在学术界是错综复杂,褒贬不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思潮的的确确影响着我们课程观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7,(6):35-39
从修复器官缺陷的外科手术到大众"造美"技术,整容作为人类在现代科技支持下获取美貌的商品消费实践获得了越发庞大的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整容的大众化及低龄化。资本的涌入壮大了整容产业,也造就了整容的"商品属性";同时,在商品构成、营销话术以及整形医师形象之中,科技的存在及显现也促使整容成为一种商品属性与科技含量兼具的"科技商品",折射出现代人与科技间诸多复杂微妙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中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 本次课程改革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知识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指的是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变,正如利奥塔指出的:当社会进入众所周知的后工业时代,文化进入众所周知的后现代时期,知识的状况被改变了.  相似文献   

15.
穿越剧的流行和风靡并不是偶然产物,而是消费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穿越剧流行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有:历史的后现代演绎、大众文化的狂欢、超现实的入梦体验。  相似文献   

16.
覃燕恒 《广西教育》2011,(23):31-32
所谓流行文化,是指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流行文化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广泛深远且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后现代女性主义在当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话语/权力观、主体观、差异观和身体观四个方面。考察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借鉴吸收其理论观点的合理内核,对丰富我国女性主义研究、加强女性的社会管理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对社会阅读生态环境以及对大学生的英语阅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后现代主义以及其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和后现代渊源分析入手,对当代大学生阅读价值新取向的进行了后现代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课程视阈中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在人们为了使教育适应“后工业社会”,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教师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对现代文化的一种批判与解构,其影响业已波及到文学、哲学、历史学、数学、神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并与现代教育发生激烈的“碰撞”,特别是美国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的问世,在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后现代文化建立在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世界观、杜威的经验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并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正如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的导言中所言:“当这种新的更为微妙的秩序引入学校教育之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