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小说《汤姆·琼斯》、《伊芙琳娜》、《雾都孤儿》、《简爱》、《呼啸山庄》、《无名的裘德》中的孤儿形象的比较分析,指出反抗和探索是这些孤儿形象的立体特征,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现代主义作品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雾都孤儿》对文学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作品多以英国真实社会现象为背景,通过不同种族人物形象的对比来呈现出当时犹太种族的遭遇,更从中体现出作者内心对犹太女性的怜悯。新历史主义可以更好的解读《雾都孤儿》中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与犹太人的关系,从而更好解析犹太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孤儿作品”是指难以确定权利人或者权利人确定却难以取得联系的作品。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孤儿作品”的利用问题越加凸显。我国借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之机引入“孤儿作品”制度,原则性规定了利用“孤儿作品”的条件与方式。根据《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送审稿的规定.我国采取了类法定许可的利用模式,并将适用范围限定在已发表的作品上。在利用模式上的选择,加拿大的强制许可模式在经过改造后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并且应在立法中细化“尽力查找”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崔洁 《现代企业教育》2007,(6X):103-104
许多维多利亚小说的主角都是孤儿,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孤儿形象对于维多利亚小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自我心理学磊角度出发,认为在两部经典维多利亚小说(《远大前程》、《简爱》)中,孤儿都充当了其他主要人物的“客观我”,并进一步探讨了自我与客观我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人物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英藏《董永变文》是敦煌文献中极具俗文学文献研究价值的写卷.尽管该作品受到佛教的影响,但诸如“孤儿”、“至孝”、“感天”等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以及有关我国传统民俗与民族的信仰的文化信息几乎没有改变.在董永故事中,“孤儿”经验的痛苦召唤着人类最初的良知与恻隐,孤儿对“天”的诉求,更无限地触及着人们的孤儿情结与渊源久长的弱者经验.《董永变文》依然延续了“孤儿”文学这一主题,强调董永“年登十五二亲亡”,是一个需要上天关爱与呵护的对象——“孤儿”;至于董永“卖身葬父”最基本的价值则在于“至孝”;董永“至孝”的文化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父母的感恩,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重要目的,即“感天”,取得具有血缘关系的祖神或者称之为“天”的佑护.  相似文献   

6.
许多维多利亚小说的主角都是孤儿,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孤儿形象对于维多利亚小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两部经典维多利亚小说(《远大前程》、《简爱》)中,孤儿都充当了其他主要人物的“客观我”,并进一步探讨了自我与客观我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人物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方秋霞 《考试周刊》2011,(51):14-15
"赵氏孤儿热"已经不是一时的事了,而在"赵氏孤儿"的众多改编作品中,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中》剧是在《赵》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无论是在剧情设计、人物安排还是背景选择上都与后者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以"救孤"为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精神,尽管伏尔泰对儒家思想存在误读。  相似文献   

8.
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令人难忘。狄更斯其作品中展示了各种类型孤儿的不同命运,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狄更斯疾恶如亿,对社会恶势力冷潮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要求,向社会稆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正是狄列斯小说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松 《现代语文》2007,(9):44-45
《亚细亚的孤儿》是吴浊流的代表作。对胡太明的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有鲜明的孤儿意识,也有人认为他有孤儿意识但最终被克服。笔者认为,对胡太明的形象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来判断,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能被贬抑,要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妇病行》一诗一直被作为反映贫民生活的作品而倍受关注,但有关此诗的断句历来有较大差异,对细节的理解也存在很大不同。突出的分歧出现在“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及“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两句。一种意见认为“牖舍”归属上句,“交”属下句,则到市乞讨的是孤儿,入门的是亲交。另一种意见认为诗中的“舍”属下句,  相似文献   

11.
2014年5月3日《羊城晚报》刊有朱延嵩先生的《心有所托》一文。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市里的福利院专门接收鳏寡孤儿和身有残疾又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是政府创办的社会公益性单位。”对于文中的“鳏寡孤儿”,笔者认为用法有误,应改为“鳏寡孤独”方妥。  相似文献   

12.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孤这一焦点,歌颂了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本结构严谨完整,以赵氏孤儿及存孤救孤的斗争为纵线,巧妙地安排了戏剧冲突相对集中的横断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元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13.
车玉茜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2,24
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生活着一组神态各异的日本人群像,他们或可爱,或可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惆怅失意,而以往对《亚细亚的孤儿》人物形象的分析却集中于中国不同知识分子或胡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分析,本文试图以日本人为焦点,对《亚》中日本人形象做一整理,以期完整对该小说人物群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生活着一组神态各异的日本人群像,他们或可爱,或可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惆怅失意,而以往对《亚细亚的孤儿》人物形象的分析却集中于中国不同知识分子或胡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分析,本文试图以日本人为焦点,对《亚》中日本人形象做一整理,以期完整对该小说人物群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15.
赵氏孤儿     
大秋 《课外阅读》2006,(12):46-47
《赵氏孤儿》是元代人纪君祥根据春秋时晋国一段史事编成的一部著名的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熠熠生辉的一件珍宝,也几乎是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第一部。在欧洲,不少人知道有一部《中国孤儿》。这部戏主要材料取自《史记·赵世家》。先看看《史记》的记述吧——晋景公之三  相似文献   

16.
以原型批评方法对张承志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中都有三个原型:孤儿原型、追寻原型和原始 成年礼仪原型。在张承志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为孤儿角色,父亲大都缺席或不在场,这表现了作家潜意识深处的“弑 父”情怀。张承志的文本不仅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而且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寻父”主题,“寻父”这一行为一方面标 示了男孩未成熟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标示了男孩要成年的渴望。张承志的文本描述和记录了成年仪式,即孤儿 要完成具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方能成人,这种成人仪式是人们追求理性和完善的表征,是人 们企图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达到理性和至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7.
王国娟  吴张聪 《海外英语》2022,(5):204-205+208
《雾都孤儿》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名著,它深刻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黑暗的社会现实。书中着重刻画了当时穷苦人民的生活,这与当时颁布的《济贫法修正案》(以下简称“新济贫法”)有着密切联系。文章将从《雾都孤儿》这本文学巨著入手,从济贫院、理事会和社会救济环境这三个方面探讨新济贫法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对今天中国健全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孙全鹏的短篇小说《方便面》是篇值得关注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以“留守与流动儿童”小豆子的经历为中心,通过写实的笔法勾勒出了“中国式童年”的一种底层镜像。《方便面》把读者的目光引向“留守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拓展了21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表现视域。  相似文献   

19.
孤儿是社会大家庭中的特殊成员,孤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容忽视,本文主要针对孤儿学生的心理特征,提出了阅读疗法来治愈学生心灵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主旨模糊、情节虚假,人物形象也立不起来,是改编得很不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