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文,有互辞、互体、参互、互文见义、互文并举、同义互见等等别称。其实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意思,即本来应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作者有意将它一分为二,使其上文里含有下文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内容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2.
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又名“互言”、“互词”、“互相备”等,往往两事并举,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为求文句统一,音韵和谐而分开写。古人云: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概括起来,互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l、短语互文,就是指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如“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朝歌夜弦…  相似文献   

3.
刘素玉 《语文知识》2004,(11):21-21
所谓互.就是把应当一起说的两个词语放到两处说,理解时要互补互训,参互成,合而见义。在汉语中有不少互见义的成语.这些成语都由两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结构是并列的,词类也相互对应,意义相同或相近。下面分类辑录,以飨读。  相似文献   

4.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诗文中有些语句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产生错误。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登船。“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前后语意互相补充,才能正确领会句意。如果将其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那就曲解了文意。可见。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语句的意思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叶海良 《考试周刊》2009,(11):21-21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是由两个句子或两个短语对举,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联系紧密,意义上合指、兼顾,即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下旬又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下两句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所以又称为“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岳阳楼记》中典型的互文见义句。笔者以为,以此作为解读全文的切入点、突破口方能够省时省事,事半功倍,其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7.
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句法特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是为了讲究对偶和对仗,把处于同一情境中的两种事物放在两句诗词中出现,以造成合于平仄、互相映衬、意境优美、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梁瑞新 《成才之路》2011,(25):35-35
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怎样理解?这就涉及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何为互文呢?"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所以有必要对其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加以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种特殊修辞。  相似文献   

9.
"互文"现象是古汉语中的常见修辞方式。"互文"的特点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使文字简炼而意义完备,字有限而内涵丰富。但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产生误解,应从上下文或相对的两句话来考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晓晨 《考试周刊》2011,(18):42-43
由于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流行篇章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语言现象也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变化,通过网络等媒介,流行篇章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语言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运用篇章语言学中的互文理论来分析流行篇章,研究流行篇章在当今社会中对人们日常语言和媒体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的语态中,一般情况下,表示主动要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要用被动形式。但是,在语言实践中,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本文从八个方面对主动形式表示被动的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正确的理解英语中的语态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在现代汉语里,一个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大多遵循一定的语法规范和用语习惯,因此它的结构和意义也就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但语言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有多丰富,语言就有多丰富。如果我们多留心生活,巧妙处理语言的“倒错”现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倒错”,又称“倒置”,它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调整词语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为依托,通过改变词语原有的自然顺序,使词语在组合上出新出奇,从而在表达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龙路  周媛 《阅读与鉴赏》2006,(12):53-54
“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考查汉语的否定结构时,我们会遇到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有些否定结构与其相应的肯定形式具有相同的意义,即我们所说的羡余否定现象。这一汉语语法的不对称现象已被许多语法研究者所注意。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常见的一些羡余否定现象作一番整理与补充,简要说明它们的语义和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许长岭 《现代语文》2006,(1):127-127
我们平常说话、写文章要语言明确。要做到语言明确,就要避免歧义。所谓歧义就是同一语言形式有不同理解的语言现象。歧义也是产生语病的原因之一,1998年全国高考第七题作为专项知识进行考查。可见对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有必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丁金涛 《现代语文》2006,(12):104-104,103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按照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120).在语言学中把类似俄语那样的有丰富的词形变化的语言叫做屈折语,而把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叫做孤立语.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俄语、德语、法语和英语都是屈折语.  相似文献   

18.
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都有深层和表层之分。区分语言和文化的深层和表层,有利于真正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形式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可以简单化。  相似文献   

19.
夏晴 《父母必读》2009,(7):109-111
宝宝在学说话过程中,会发生许许多多有趣的或者让你担心的事情。一起来解读一下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不属于自然现象、不属于个人现象、也不属于心理现象;社会是语言存在的必需条件,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语言的制约和推动;语言虽然具备了属于社会现象的特点;但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因此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