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承志是一个有着特殊教徒身份和强烈族属意识的作家,回族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为理解他激烈超越的神性人格提供了某种深层的文化内部的阐释.以“清洁”为要义的回族信仰本位型文化和讲求世俗功用的汉儒文明之间先天的异质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作家被理解的隔膜,因此张承志最本质的精神模式实则是孤独的,而且这种孤独有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3.
近代已降,外来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激起了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认真研究孙中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怎样估定传统文化,这对于正确评价孙中山的文化观,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根据.1896年,孙中山首次提到“文明”一词,“文化”一词在他的著述中首次出现于1897年。这时,他主张对西方文明不要“全盘照搬”,因为“找们有自己的文明。”只能吸取欧洲“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它的糟粕的牺牲品。”辛亥革命胜利之初,他在欧洲演说时表示“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相似文献   

4.
北京和上海有着两种不同的城市文化形态。前者凝聚着传统文化,因而处处显露出凝重典雅;后者重视物质、趋新求异,因而具有通俗性、先锋性。北京和上海城市文化的巨大反差,孕育出了不同的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使得他们面临中西文化撞击时对现代文明所持的态度各异。面对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京派作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疑惑甚至排斥,而海派作家对都市文明则怀有留恋多于批判的心态。这造成了两派作家切入现代文明的角度不同,京派作家偏重于对乡村中国理想人性的挖掘,追求和谐、静穆;而海派作家则偏重于对都市文明喧哗骚动美的刻划,追求奇俏、突兀。  相似文献   

5.
“反差现象”对艺术创作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地域环境反差对艺术创作兴奋的形成、身份和命运反差对艺术创造激情的产生、文化思想观念反差对艺术诗性的升华等,无不生发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艺术全球化时代,艺术家应该主动拓宽新的文化反差层面,形成新的艺术兴奋点,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6.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域与家族视野中展开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路经、新方法。作家创作往往受其“文化根性”的影响,而“文化根性”的形成,不但与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文明在地化影响有关,也与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与地方民情习尚有关。家族同样也与“文化根性”相系,家族的家风、家学、家脉对作家创作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地域和家族对文学的影响在江南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江南”是文学研究中特具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7.
比较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在环境、人物、终极指向等方面都表现出较浓烈的“忧郁情结”。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差别,他们的“忧郁情结”的程度有强有弱。“忧郁情结”与作家主体同客体的反差有关,优秀作家大多具有“忧郁情结”,它是世界学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代已降,外来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激起了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认真研究孙中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怎样估定传统文化,这对于正确评价孙中山的文化观,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根据. 1896年,孙中山首次提到“文明”一词,“文化”一词在他的著述中首次出现于1897年.这时,他主张对西方文明不要“全盘照搬”,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明·”①只能吸取欧洲“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它的糟粕的牺牲品.”②辛亥革命胜利之初,他在欧洲演说时表示“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③1916年,他又说,“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当此新旧潮流相冲之日,为调和计,当平心静气博取兼收,以使国家发达.”④这些论述,表达了孙中山对于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其中有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尽力采纳,也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选择继承,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富强起来.  相似文献   

9.
乡土,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是作家们以“地之子”的自觉身份不知疲倦的歌吟的永恒的文学母题。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以榕树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故乡闽东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著译甚丰,包括小说、旧诗、散文、戏剧、翻译和评论等.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是其历来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其创作特色,历来褒贬不一,可以说,他是最受争议的一个现代作家.他的特色,或者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关于他的“感伤主义”、“颓废”、“忧郁”、“苦闷”的基调.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他这一“特色”的成因历来评议甚多,本文拟从心理与文化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力寻其感伤主义之根源,以图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郁达夫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 :土气 ,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 ,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 ,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 ,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 ,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是全面的 ,没有中国古代文化 ,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13.
我的《根》     
许多年轻人对我说,他要做一个作家。我总是鼓励这些人们,但同时解释说,当作家与发表作品之间有很大差别。这些人大多梦想的是财富与名声,不是打字机旁漫长时间的孤军作战。“你是想发表作品,”我对他们说,“不是想做作家。”  相似文献   

14.
“同路人”是俄国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他们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成长,了解那个社会,同时又厌恶那个社会,用犀利的笔触抨击那个社会。他们希望变革社会,同情革命,但又抱有怀疑。鲁迅晚年翻译了大量“同路人”文学,耐人寻味。他对“同路人”作家评价很高,不仅是从艺术的角度,也是从思想的角度。而且,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与“同路人”类似的作家,而非革命作家。他关心“同路人”作家在苏俄革命政权建立后的命运,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土气,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是全面的,没有中国古代文化,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16.
王小波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被忽略的作家,并一直被视为中国作家的“异数”而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他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坚守和对独立文化人格的保持却逐渐被中国当代评论界所赏识和接受。王小波作为自由撰稿人一直扮演自由精神的独行者,他超脱体制的自由创作姿态为中国文坛树立了作家创作的新风范。  相似文献   

17.
沃罗夫斯基(1871—1923)是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文艺学家.列宁称他是“主要布尔什维克作家”之一.卢那察尔斯基称赞他是“一个极其令人神往的人物”,“如果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早在革命前,同欧洲无产阶级运动各支派相比,我们在文学批评领域已经创造出巨大珍品,那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普列汉诺夫和沃罗夫斯基.”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说“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他的长篇小说无不体现着这一创作思想.他的首部长篇《浮躁》以政治和社会为视角,对改革开放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作了整体的评判,然而作家因对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无奈而致困惑,因而在以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改从文化视角上寻找新的切入点,《白夜》、《土门》、《高老庄》即体现了作家以“文化批判意识”为核心的创作心理和文化探索精神.尽管作家的种种文化探索仍不免流于无奈,但他执着的艺术探索精神却十分可贵.  相似文献   

19.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将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和“天堂”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中西文化杂糅现象的分析,力图揭示作家文化多元的意图无法掩饰其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西方对香格里拉的接纳和认可是以对西方文化的尊崇作为前提。只有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织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这一被边缘化他者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一出生就必然置身于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气氛中,特定的文化环境塑造出一个个特定的个体,人既是一定文化环境的产物,又是这种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因而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就是这种特定文化传统和氛围的产物。本文拟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论述文学写作的自觉性,即文学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