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  相似文献   

2.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太平御览》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按地支推算,午是五的顺号,古代午与五既音同又通用,故端午也就是端五。《月令广义》:“五月初五端阳节。”  相似文献   

3.
鹿璐 《北京档案》2016,(6):41-43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据档案史料记载,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对于端午节名之由来,很多人认为端午节在五月初五,为何不称为五月初五节呀?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按照字面,其实端午节就是五月初五节的意思。“端”与“初”意思相同,因之“端五”即为“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故称“端午”。在很多地方,端午节也会被称为“端阳节”,若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有地方习俗认为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或“重午”。端午节是继春节之后又一重大的节日,我国各地对端午节都非常重视,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地方风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那么旧时京城的人们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让我们翻开史料,看看京城古人如何过端午节。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端午节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原始的意义是辟邪驱疫,六朝开始加入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唐宋之后逐渐升华成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作为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端午本身就包含着浓浓的古老习俗,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民族情感。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产生于农耕社会,与农业生产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农历五月初五也不例外。五月五,正是到了夏季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端"与"初"同义,"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所以初五也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也称"端阳"。可见,"端午"的起源最早与农业生  相似文献   

5.
一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嘉兴人又称天中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6.
百科杂谈     
『吃了吗』的由来“吃了吗”是中国人相互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最常用的语言。为什么用这句话来打招呼?过去,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那时,人们经常想的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人们之间互相最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互相见面时最常询问的就是:吃过饭没有。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吃了吗”竟成了见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语。(常祖光)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夏季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因“午”与“五”同音,所以,古时又将端午称为端五。明清时代,北方人也习惯把端午节叫做“五月节”…  相似文献   

7.
漫话端午     
晋辉 《档案时空》2006,(7):46-46
民间节日,是民族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历吏沉淀,民间节日化以其传承性、地域性和群众性深深地扎根于民族化基础之中,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8.
印象·端午     
农历五月五,是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尽管端午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在这一天,人们大多吃粽子,畅饮雄黄酒,门楹插上艾草和菖蒲,男子举行赛龙舟等活动。这些仪式构成了端午的民族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内聚力的重要一脉。如今,端午节的商业氛围愈益浓厚,  相似文献   

9.
朔·望·晦     
一个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历的一个月可以分为上旬、中旬、下旬三个时段,这早已为大家熟知。而农历的一个月却有朔、望、晦的说法。农历每月初一日为“朔”。月满为“望”,大月为十六日,小月为十五日。每月最后一天为“晦”。大月为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还有“既朔”(又称  相似文献   

10.
每年五月初五,我国大多数地方有吃粽子的风俗。南朝梁吴钧《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农历五月初五诗人屈原自投汩罗江后,常年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于水中,以驱蛟龙。粽子古称"角黍"、"筒粽",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  相似文献   

11.
可见,时间的善恶全由文化赋予,节俗对策象由心生。节日观念与节日风俗的历史变迁,折射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心理的嬗变。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那天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报纸头版,报名旁边都有一个日历牌,标注着年月日、星期。多数报纸的年月日有两套,一套为公历;一套为“农历”,农历一般标注天干地支纪年的年、月、日,有的在年份前面加了“农历”二字。  相似文献   

13.
1929年2月14日,农历己巳年的正月初五,沪上知名青年中医师陈存仁没有按惯例去自己的诊所上班,而是和几位同窗好友相约,前往老城厢的五芳斋聚会。聚会的发起人,就是日后成为上海滩一代杏林高手的张赞臣;参与此次聚会的,还有陈、张二人的恩师丁仲英、谢利恒等沪上名医。几位中医同好的难得相聚,唯一的话题,便是需要尽快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以应对目前正风传全国的“废止中医案”,尽可能平息这股甚嚣尘上的“反中医”逆潮。  相似文献   

14.
端午节吃粽子之后,觉得今年的粽子和去年实在也没有什么两样,于是颇感你我凡夫俗子生活平平。而从农历五月初六的一家报纸上,却看到了令我好奇的新闻:《巩俐巧吃粽子》。吃粽子谁不会吃?但做到“巧”吃就非人人可为了。原来巩俐的“巧吃”,是“谨守少量的原则,同时偏爱紫米或各色杂粮包的杂粮粽”,这样作的好处是“吃杂粮粽一来可以应景解馋,再则也不违健康原则”。感谢该文作者,如此敏锐的‘新闻嗅觉”,为我0:]?IS%tlt了这么“重要”而‘有趣”的新闻,还要感谢作者如此快捷的新闻速度,巩小姐初五刚和丈夫在新力出皮巧吃…  相似文献   

15.
《兰台世界》2015,(8):161
<正>春节,俗称大年,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然而自汉武帝起直至清末,春节一直被称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为春节。如今,我国春节有法定假日7天,亲人们团圆凝炼亲情,庆贺新的一年开始。在清代,春节也有法定的节日8天。《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二十二中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由礼部奏准"庚子礼部奏言:每年元旦节应自十二月二十八日始至正月初五日止,月小自二十七日始至初五日止,诸王百官俱服朝服。"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盛京内务府  相似文献   

16.
2006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五,千家万户正在欢度春节。庐江县公安局的值班干警接到一起凶杀案的报警电话,犯罪嫌疑人正在潜逃。案情紧急,该县公安局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果断决策、快速反应,仅用了12小时就将犯罪嫌疑人成功抓捕归案。  相似文献   

17.
癸酉新春,位于广东腹地的“南国第一名胜”凌霄岩风景区,忽然一夜之间,在“惊天动地”中名扬全国。从农历正月初四下午起,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凌霄岩景区内,爆炸声此起彼伏,持续不断,直到迎财神的初五将近结束才稍息。30小时的爆炸声中,不少物品遭到毁坏。山路崎岖,通讯不便。凌霄岩的爆炸声10天以后才传至山外。2月6日下午,当天的《羊城晚报》刚刚出版,不少读者的目光就被一条大字标题紧紧吸引住了:《南国第一名胜广东凌霄岩风景区遭数百歹徒狂轰滥炸》。2天后,晚报中发行量  相似文献   

18.
提起何叔衡,只要略知中共党史的人都会知道,因为他是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之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的1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他们代表全国当时57名党员(当时湖南只有毛泽东、何叔衡两名党员)。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有28岁的毛泽东,另外一位便是45岁的何叔衡,何是当时13名代表中的年长者,留着八字胡,老成持重,被代表们尊称为何胡子。一1876年5月27日,这天正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何叔衡就在这一天出生在湖南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中,其父何绍春是位勤劳朴实的农民,除在家种地外,每年利用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报纸头版,报名旁边都有一个日历牌,标注着年月日、星期。多数报纸的年月日有两套,一套为公历,一套为农历。农历一般标注天干地支纪年的年、月、日,有的在年份前面加了“农历”二字。日历牌上(或日历牌旁边),有的还刊登了气象状况,体现了报纸的服务意识。可是也有的报纸只  相似文献   

20.
如今翻开一些报纸,找出几个错别字或几个有问题的句子来并不是件难事。 细分析一下,报纸上的编校差错,有一些特点,抓住了这些特点,就有利于“对症下药”。 一、季节性。季节性,是某些差错表现出来的特性。比如到了1月份,就有“今年”、“去年”错用的差错出现。造成这种差错的原因是上一年的稿件没能发表,放到下一年发时,时间却忘了改动。到了秋天,就有“中秋”、“仲秋”错用的问题出现。“中秋”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即中秋节;而“仲秋”指的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二、频发性。这些差错,有的属于用字问题,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