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 ,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
卢璐 《文教资料》2012,(3):20-21
塞林格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少年形象,苏童虽然深受塞林格运用少年视角介入人生进行创作的手法影响,展现出了青少年孤独寂寞的心灵、矛盾迷茫的性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苏童在创作时以极具民族性的创作语言塑造了少男少女的形象。这不仅拓展了人性关怀视域,更提升了生命概念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创的经典力作。本文从诅咒痞、俚语、夸酿、重复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该作品的语言特色。作者娴熟的语言驾驭技巧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J.D.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文体学分析,从文本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格三方面入手,对该小说的语言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探讨作家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选择表达和加强作品的主题意义与审美效果,并解析J.D.塞林格驾驭青少年文学的语言艺术的能力,深入挖掘其文体风格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塞林格和苏童作为书写“成长小说”的大家,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少年形象。塞林格开风气之先并对苏童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后来者.苏童在少年成长背景、人物个性打造上和塞林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塞林格“成长小说”的少年视角叙事和语言风格也影响了苏童的写作.苏童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独特认知在这些方面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因此,苏童对塞林格既有借鉴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6.
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后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精品之一,然而对作品主人公霍尔顿,人们见仁见智,褒贬不一。有人对他的评价持完全否定态度,但从作品问世以来,也受到美国及其他国家青少年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该书反应了他们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文章用生态批评文艺理论分析“大自然”这一形象在美国小说家J.D.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中的体现。并借用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塞林格将主人公霍耳顿刻画为他的精神肖像,通过剖析霍耳顿在现代社会生态失衡,精神危机的大环境下苦苦追求纯净真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揭示出塞林格的生态情结。  相似文献   

8.
大卫.塞林格的四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这些儿童形象总体可概括为三类,即真善美的拯救者、成人化的天才儿童、与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儿童。塞林格塑造的儿童形象是为其表达个人思想服务的,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革命英雄儿童、苦难儿童的塑造则更多的是出于教育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芬芬 《文教资料》2013,(19):18-19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有个性的青年形象,并且赋予他特立独行的语言。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首先,表现在语言粗俗。张口闭口都是脏话,全书到处可见不文明用语。其次,大量使用俚语。不分场合,重复使用俚语是霍尔顿语言的一大特色。最后,语言反正统性。霍尔顿的语言语法不规则,任意窜改用词和句式;语言模糊性,句末随意添加附着语。霍尔顿的语言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本人的个性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0.
武雁飞  宋向阳 《海外英语》2010,(2X):143-144
作为作者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用主人公霍尔顿的苦闷以及他想要逃离的人生选择来阐释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方式。该文着重通过分析主人公选择逃离的原因,所选择的方式和最终结果,以及作品中的逃离意象,来探讨塞林格眼中现代社会个人与现实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