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经历,反映了普通农民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文中的父亲性格鲜明,善良质朴,勤劳节俭,面对地位的不平等,他致力改变现状,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从他的身上,读者看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  相似文献   

2.
一次公开教学课中,有位老师让学生质疑《台阶》,学生提出质疑:作者在《台阶》一文中对父亲是有思考的,父亲修建新房,将原有的三级台阶建成了九级台阶,但建好了九级台阶的父亲并没有享受到快乐,这是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互助学习,其中一位同学认为:父亲建起九级台阶就衰老了,这是可悲的。老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并没有深究,而是简单地说:建新房,筑起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的“把握意蕴”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中心——“①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  相似文献   

4.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通过讲述“父亲”操劳一生盖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中国农民式的父亲形象。这样一篇文章,如果只是根据文中的叙述泛泛解读.学生只能得出这样一个认知: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厚道谦卑、渴望受人尊重,有着愚公移山精神的人,作者充满了对“父亲”式的农民的同情与怜悯。这样的解读太浅,  相似文献   

5.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我不同意杨老师的"败笔"一说。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讲《台阶》一文时,我围绕"尊重"一词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若是文中的"我"怎样帮助父亲走出"若有所失"的迷茫,获得真正的尊重?2.当今的农民获得尊重了吗?请阐述理由。两天后,在黑河市初中教师公开课大赛中听了两位老师讲的《台阶》,不禁引发了我对"台阶"的再度思考。这两位老师是从父爱的角度解读"台阶"的,其中一位还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无言但厚重的爱,由此引发学生大谈如山的父爱,倒是很感人。不过,  相似文献   

7.
对于《台阶》一文的解读,语文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认为从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去分析,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去分析,父亲创业之所以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另一种则是作者李森祥先生的观点,认为父亲这一生的遭遇和结局也是在特定时代中大部分中国农民的宿命.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刊登了杨先武的《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同年第10期又刊登了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台阶〉意蕴再探》。拜读上面两篇文章,我不由想起了自己2004年与作者李森祥的通信。他在给我的复信中说:  相似文献   

9.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李森祥的《台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时,我阅读了朱月君老师的《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4期),诚如朱老师所言:“李森祥《台阶》主题的多元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空间。”我想,除了朱老师所说的“精神层面的隐喻和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0.
<正>一、设计特点《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跨了,反映了父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对于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少年读者来说,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境的不同,他们对这位父亲的经历和人生难以理解。这篇文章采用连线式教学设计,就是想通过所处新旧时代两位对亲  相似文献   

11.
“教师要被他人尊重。自己首先得尊重教师这一职业” 《云南教育》:徐局长,在你的心目中,老师是什么样的人? 徐力进:老师在我心中就是像我父亲一样的人。我的父亲是一位勤勤恳恳、广受尊敬的山村老师,他小学、中学都教过,爱生如子是对他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从小到大,父亲在我心中是知识、正直、勤奋、善良的化身。  相似文献   

12.
《台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父亲修台阶为主线进行叙事,揭示了上个世纪农民渴望被人尊重的朴实愿景。本研究将《台阶》一文的解读思维、行文结构以“台阶”形式呈现:缺憾的结局带来的思想启发——把文章的终端化为读者深思的开端作为第一阶;明晰父亲悲剧的根因——思想束缚和欲望与空虚的无尽轮回作为第二阶;个体引申到群体——父亲的思想束缚背后更深更广的阶级观念为第三阶;助读者登上最后一阶——在悲剧中摄取个体的启示录。帮助读者沿着文章步步深入,在《台阶》之后看到更高的台阶,登上更高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父爱默默无闻,坚定而宽广,“父亲”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选项。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精选的《背影》和《台阶》两文在不同的文学叙事视角下,塑造了经典的“父亲”形象。阅读《背影》和《台阶》,应超越表象,理解如出一辙的人物命运,在作者细致入微地诉说沧桑、巧妙展现的深沉父爱中深刻品味“父亲”形象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台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父亲的儿子——“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描写父亲耗尽毕生精力修造台阶的动人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上透露出的吃苦耐劳、朴实善良,以及为改变生存现状而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作品在描述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中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这一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据此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便确立了“把握‘父亲’形象、体验‘父爱’情感”这样的两个着力环节。  相似文献   

15.
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刻画了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塑造了一个勤劳节俭、操劳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然而,在作者的真实生活中,他的父亲却让人感到"残忍冷酷"。深入文本剖析父亲形象的同时,探寻追溯作者的真实生活,了解作者生活中的父亲,将真实的父亲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对照,力求挖掘出《台阶》一文的深层次意蕴:凝望台阶、读懂父爱;致敬父辈、树立人生的标杆;关注中国农民、寻找民族文化中的厚重台阶。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幸观摩郭清波老师执教的《台阶》,再次感受到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手段,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便捷的优势,现谈几点自己的感受。一、利用多媒体,语文教学不受时空制约《台阶》一课写的是一个父亲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苦干大半辈子,辛辛苦苦,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跨了。郭老师以…  相似文献   

17.
吴中伟 《教育文汇》2014,(18):22-22
这天,我上的校际公开课《台阶》已顺利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我准备总结一下几位学生的发言,再播放一首优美的背景音乐结课。 正在这时,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坐在后门边的李华同学突然站起来。 “老师,我,我想……说说……我的看法,《台阶》中的父亲……父亲,我觉得他勤劳、质朴……”  相似文献   

18.
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台阶》一课是一篇立意虽普通,但感人至深的一篇文章。它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话题有了侧重,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20.
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文质优美的小说,此文已经选入中学课本。读此文后,让人体会到作为普通人的“父亲”建造“高台阶的屋”奋斗历程之艰辛,更让人产生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然而对此文的理解,却是仁智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