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2006年第12期上半月“教学大参考”上黄助昌先生《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一文,表达了这样的作文评分观点:“作文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回归到作文本体,作文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  相似文献   

2.
孙绍振先生在《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上发表《“贴近生活说”质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冈,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应该贴近生活”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是新课标下.阅读“主体论”与写作“机械反映论”的哲学冲突.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从而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2006年第12期上半月“教学大参考”上黄助昌先生《作评分:到语言为止》一,表达了这样的作评分观点:“作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回归到作本体,作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接着以美国11岁男孩萨拉.邓肯的获奖章《自由的美国?》、南京金陵中学费滢滢的高考作《人情与季节》、2005年湖北考生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和美国学生的一篇主题为《邱吉尔应对二次“世界大战”负责任》的章为论据,一再表达作评分应只看语言不看其思想内容的观点。要求“我们要汲取教训并树立这样的观念:‘语言表达’高于一切”:因为黄先生认为.如果顾及作思想内容即所谓“道”时,就会钳制学生思维,“扼杀学生个性表达”,从而产生“悲剧”。笔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偏颇。不是“回归到作本体”,恰恰是悖离作本体的。必须予以澄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海林同志是当今青年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群体中我最熟悉的一位,对他的文章也就有更多的关注和欣赏。他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今年第5期的《论真实的作文》,一改过去语言理论色彩浓厚的特点,写得平实通俗,好读易懂,中学教师读者们说:“这样更好。”  相似文献   

5.
“双石”辨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天永《(石钟山记)教学质疑》)。课...  相似文献   

6.
说来惭愧。在我撰写《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中国教育报)2005.12.8),回应徐江先生对于中学语文的一系列批评时,竟尚未拜读徐先生发表在《人民教育》2005年9期的重要文章《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而我在文章中现身说法.以自己的辛苦恣睢为同行请命时.也尚未读到网上援引的徐先生“我从不通过体察甘苦来探讨学术问题”的声明。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到湖北省詹静老师《教学一篇课文的底线是什么》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8期),心中非常高兴。詹老师在文中对我所执教的《安塞腰鼓》课例(载《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2期)进行了中肯的评说。并据此阐发了这样的观点:教学一篇课文的“底线”,是在确认已进行阅读教学的情况下,让学生读懂文本。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而且为詹老师对《安塞腰鼓》文本解读的深度所折服。受其启发,结合执教该课例的有关背景情况,本文也来谈谈对文本教学底线的认识,就作为对詹文的一种补充吧。  相似文献   

8.
释“得无”应顾及全篇安徽蚌埠市教科所陈章甫曾平东先生《也谈“得无”的用法与释义》一文(《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12期),对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两处“得无”的注释都予以肯定,否定了其他的异解。现略呈管见,与课本编者及曾平东先生进行商榷。庄文中先生在《...  相似文献   

9.
向左向右     
读了2011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中俞发亮老师写的文章《真实、真情乃作文之生命》,对于文中揭示的一种作文阅卷评分结果印象非常深刻。文章提到了一位2002年参加某省高考阅卷教师的文章《你知道评卷老师“心灵”的选择吗?》。该文章披露了作文评卷中甚为严重的“立意得分误判”问题。例如一名考生的作文题目是“爷爷,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叙述“我”在到省城参加英语竞赛之前得到了爷爷病危的消息。是去参赛还是去探望爷爷?“我”最终选择了参赛,并拿回了一等奖。回来后爷爷已经去世。  相似文献   

10.
喜讯     
本刊以下五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俞发亮、叶悬冰《万物兴歇皆自然——中考作文阅卷的思考》(2003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2010年第3期)刊登了四川绵阳几位中学生的数学作文.读后,感觉写得非常不错,文采飞扬,且紧扣数学性质.  相似文献   

12.
“大致有体,死守则自缚”──也谈古代论说文体兼与于津津同志商榷浙江温州七中林志坚拜读《浅谈古代论说文体》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1),因本人也曾对这些问题有过一些思考(见1991年(中学语文教学)第1期拙文《捕蛇者说)文体辨》,现联系于津津...  相似文献   

13.
也谈《殽之战》一些词语的诠释──并与陆精康先生商榷福建诏安一中沈开泰《之战》一些词语历来有不同解说。这涉及历史、文学及语言诸问题。陆精康《(之战)异说》(见《中学语文教学》1994.11)试图“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加以分析,但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第七章开头有“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俞如鹏先生在《举人船到是何日》(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7期)中写道: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应为第二天,即1911年1...  相似文献   

15.
江苏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俊清老师在《我们离“真”究竟有多远》一文中谈了自己对作文“写真话,抒真情”的认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第12期)。上海师大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在《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泛人文化”的取向遭到批评和质疑,“语文知识”、“语言训练”等一度被淡出的词语再次回归语文研究的视域。2007年第10期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刊发了一组讨论语文知识的文章,王荣生、王鹏伟、陈钟操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不能没有训练”的观点(《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2期);2009年,倪文锦在《正确处理和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2009年第6期《中学语文》)以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反复强调了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叶老曾经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真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学论文选》第9页)朱绍禹先生也在《中学语文概论》中予以明训:“允许说空话、说假话,放弃文风问题不管,就是从根本上丧失了作文的价值,就是放弃了做人的教育,其危害远  相似文献   

18.
“3+1”立体作文的改评武山中学王评所谓“‘3+1’立体作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创设的一种集资料积累、议论文写作、文艺创作和学生进行版面设计为一体的作文训练新格局(详见《甘肃教育》1989年第5期或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1989年第7期)。...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书面语发展中的“低谷”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研究青少年的语言现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主。国内有人提出从幼儿到青年有两个语言发展的加速期,在后一个时期会伴随着语病增多的现象(见章熊《从思维和表达的矛盾看中学生的语言训练问题》,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这一观点,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提出。语文教学前辈叶圣陶先生对此也表示了很大的兴趣(参阅《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86封,开明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徐江先生为展示自己的“有效教学”,同时也为批判中学语义的“无效教学”,亲自到中学授课,并作《理性我思致用——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一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06年第7期,以下引文.若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详细讲述他的授课基本内容及设计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