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听了一些研究型、竞赛型的语文课,让人感觉到:预习有了,解读没了;导语有了,题解没了;讨论有了,读书没了;媒体有了,范读没了;赞扬有了,导向没了;局部品评有了,整体感知没了;热闹的有了,积累感悟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没了。课堂上掺杂着"非语文"的因素,舍本逐末,邯郸学步。但语文课姓"语",教师应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要让学生提得起兴趣;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肖家芸老师《语文教学的质量意识和效率自律》一文,颇有感触.“没了琅琅书声,没了唰唰书写,没了孜孜思索,没了细细咀嚼,没了欣欣顿悟,总之,没了语文课的况味,何谈语文实效?”肖老师的叩问恰与我听课后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 先谈谈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 听了两节《将进酒》,评课时围绕诵读有两位教师谈了这样的观点: 一位老师说:“这节课的诵读是不够的,我教学生学习《将进酒》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读,反反复复地读,一遍一遍地读……”  相似文献   

4.
教师如何教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年代就说过,语文课上,要学“语”习“文”。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课文做例子,教孩子说话与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语文课,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像语文课”要是“语文课”。  相似文献   

5.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教学琐谈之一知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还能上成其它课?其实不然。我1983年大学毕业初上讲台,教研组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帮我设计了一个“开场白”;同学们,卡吾文课上了七八年了,什么是“语文”呢?同学们定然说话文就是语文呗。那时,你再...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他(她)的影响力。语文教师是最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充满了魅力。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印象最深的是语文教师;而90年代上海一次近万人的问卷调查中,却有77%的学生对语文课“不喜欢”。这表明,语文教师的影响力在下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用自己富有语文精神的灵魂去影响学生。语文精神的实质是“爱”。“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让学生懂得爱自己,爱别人,爱一切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存的价值。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丢弃圈套,摒除陷阱。语文不是预设…  相似文献   

7.
王征 《学语文》2010,(4):8-9
常听学生说“语文课听不听没什么影响”。“上两个月语文课。几乎没有什么长进;缺两个月语文课,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这样的“语文课”怎么能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大家对语文教学的“模糊性”了解不够。应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马树红 《文教资料》2014,(34):175-176
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极不具“语文味”的现象,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种种表现都让语文课严重失真。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课堂,重新把握语文课的实质,挖掘语文课的内涵,定位语文的标准,致力做好五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重视语言文字的把握;二是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三是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积淀;四是引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悟;五是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应该是最有魅力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滚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山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相似文献   

10.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课堂上落实起来,却往往出现“非语文”和“泛语文”的倾向。于是有专家就呼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请看两位名师执教《散步》一文时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悉心洞察后,我们发现:语文课又唱又跳又画,玩电脑搞活动;一会儿合作探究,一会儿小组交流;学生发言虽不乏精彩,但不少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课堂看起来是热热闹闹,但也“体态过丰”,逐渐“肥胖”起来。笔者以为,在新课改中如果不能找准语文的位置,就这么恍恍惚惚地让语文课“肥胖”下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迷失真我。因此,有必要给语文课减减肥,让其回归语文本位。  相似文献   

12.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5):12-14
何谓“语文味”呢?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师生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具体来说,“语文味”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记感”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敞开心扉,交流体验”的“说味”。现列举阅读教学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与政治学科比较,语文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是“隐型”的;从语文课的特点看,“隐型性”恰是语文课中贯穿思想教育的有利条件。只要教材选得好,语文课可以具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功能,譬如认识功能、审美功能等。但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课,也不允许这种教育的面面俱到。要寻找好突破点,使思想教育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不露痕迹,又贯穿始终。只有抓住“隐”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驾驭课文,驾驭课堂,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变过去“万马齐暗”的课堂为“生龙活虎”的课堂,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语文课在“活”起来的同时,也弄得“乱哄哄”,没了章法,偏离了“学习”这个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的“三活”赵嫣萍中学语文课的教学需要“活”。只有活,才可能体现语文的工具作用;只有活,才可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活,课堂气氛才不会沉闷。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认为,“活”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三...  相似文献   

16.
沈红梅 《海南教育》2014,(18):58-59
当今的语文教学,有些浮躁,有些“虚火”。语文课,尤其是重点研磨的语文课,多的是“奶茶式”的课堂——浓香袭人却不解渴;精彩有余却厚重不足;“新式武器”频频却实效甚微……语文课的“有效”该体现在哪里?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7.
与你有缘     
也许与生俱来与语文有缘,记得上小学前我就开始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了好多字。虽然只是简单的“大”“小”“上”“下”,“太”“平”“天”“国”。但在那个时代的穷乡僻壤.已很不简单了。上小学后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考试几乎回回得满分。念初中时更偏爱语文,特喜欢读《中国青年报》;李清照的词也读过不少。又比较喜欢读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持续几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已经“冷场”了,但热闹过后似应有个沉淀,本文算一个不像样的答卷吧。  一、偏了语言学,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语,语言(言语)学才似乎是语文教育的正统;“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一直“广泛深入人心”。50年代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似乎是“语言学”派胜利了,80年代的“语言文字训练”浪潮盛极一时,至今仍然热火朝天——这有对的和有效的一面,实际也是“语言学”…  相似文献   

19.
吴群英 《农村教育》2006,(10):55-56
在“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声讨中。中职语文教学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有人说,没有“分数”的标准。没有“升学”的压力,相对于中学沉闷的课堂,中职语文教学应呈现出一派生机,情况果真如此吗?据调查,现在大多数中职生重专业轻文化,对语文持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表明大胆改革。准备砍掉语文课,因为老师们觉得语文课实在难上,学生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了,甚至出现学生叫停语文课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