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投降仪式,源于远古,其礼仪随历史而逐渐发展完备,至魏晋时达到高峰。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国君的面缚、有将士的面缚、有文臣的面缚、有贼盗的面缚以及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面缚等等。从文献材料来看,其基本情形与含义以晋人杜预的注解最为可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礼”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代的礼学家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其中的投降礼,却较少涉及。投降礼在《左传》中有三次确切记载:僖公六年,许僖公向楚成王投降;宣公十二年,郑襄公向楚庄王投降;昭公四年,赖国国君向楚灵王投降。实施投降礼仪通常是失败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大夫“衰绖”,士“舆榇”;接受投降的一方通常是“从之”,以礼相待。《左传))里的投降礼仪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面缚西都。 (高四册《与陈伯之书》) 此句课本注释为:“被缚于西都。面缚,缚手于前。西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将“面缚”作如是解,很值得商榷。 “面缚”,历来注家均指出是两手反绑于身背,表示投降。《辞源·修订本》注云:“面缚,两手反绑于身背而面向前,示投降。《左传·僖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土舆榇。”注:缚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中说到“面缚”的语句有两处:①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②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阎典史传》)。课本均将这两处的“面缚”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愚以为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偭?闭潘椿铡端滴慕庾衷甲ⅰ贰皞痢弊窒伦⒃?“字义固有相反而相成者,顾未可以穷变之理说之也。偭字古但作面,其后始增人旁作偭耳?鄙跏恰C?或作“偭”)义兼正反,故《韵会》云:“相背曰面。”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不乏其例,如:  相似文献   

5.
投降是战争的产物。春秋时期“霸道”盛行,战争频仍,但抛却内在本质的周之礼乐还以表面的形式运行,“存亡国、继绝祀”的道德意识还在继续挣扎,故形成诸种投降仪式:或任凭处置(“面缚”、“衔璧”、“衰经”、“舆榇”),或上缴权力(“男女以班”、“赂以宗器”),或卑辞厚礼(语言修辞进入仪式),或随从习俗。种种投降仪式影响了后之正史和虚构叙事作品的投降描述,正史的叙述中以集体投降为主,表现为对春秋投降仪式的较为严谨的继承,然有虚化以至仅仅作为表投降的典故词汇的倾向;而虚构叙事中尽管其个体投降之“面缚”、“肉袒”是对方的强加,但胜利者的“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却是春秋投降仪式的逼真再现。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投降礼仪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的战争中,经常会出现投降服输的行为,其中往往伴随一些礼仪活动,有专家称之为投降礼仪。研究发现,春秋时期战争中投降礼仪经常出现,且不同国家间的礼仪有很多相似之处;战国时期投降礼仪明显减少,礼节也十分简化。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的战争中投降礼仪经常出现,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礼仪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而战国时期投降礼仪则明显减少,礼节也十分简化.两个时期的差异是很明显的.这种不同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代征战频繁,军事行动失败一方的人员多有选择投降自保的,执行者有皇帝、刺史、州牧、军阀、家将、幕僚等。其中蜀国刘禅和吴国孙⑦在面对敌军来临,己方的军事行动失败之时,均选择投降自保。刘禅和孙⑦均执行了《左传》记载的"面缚"和"舆榇"的投降礼仪,且在出降之前遣使奉降书于对方统帅。"奉降书"是先秦两汉投降礼仪中没有记载的新形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吴两国灭亡的见证者,他对于投降礼仪的记载拥有极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席地而坐是我国古代人始于史前时期,历经殷周秦汉,三国两晋,下迄隋唐之坐习,并逐渐形成以此为载体的各种礼节制度,至周代已大备,唐宋以后,由于坐法之变更,悉遵周代礼仪“进退揖让之节文”的古代坐俗及所表示的礼节,大多也随之成了历史文化陈迹。本文通过对古代坐姿的种类研究,发掘其礼仪内涵,对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的坐俗文化作跨越时空之探源,并准确展示古代人们社会生活风貌  相似文献   

10.
词语的词形与意义、用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艨艟、巍峨、面缚三个词语,在今天或者形随义变已经难以窥察其原有含义,或者词义词形都有所发展变化,而通行辞书仍未能予以反映,或者因未能把握其词语源流,在释义中未能准确对待。因此,从词语的形与义上探讨研究其源流,对词语的运动过程的了解和把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其本质是治人之道.在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交际艺术的礼仪日益受到重视,秘书处于枢纽地位,其礼仪修养应从自身的礼仪、与领导相处礼仪、接待礼仪和社交礼仪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安徽三祖寺解缚石又名传法石,一般认为是因三祖僧璨在该石上为四祖道信"解缚"而得名,石上"解缚"二字为明代周柳塘题周思久书。但仔细爬梳佛教典籍和三祖寺历史资料可以发现"解缚"典故的最早出现是在五代时期的《祖堂集》中,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个以石头希迁为主角的"解缚"故事。"解缚"二字的题者周柳塘与书者周思久实则为同一人,是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解缚石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出现是在当代编撰的《中国禅宗三祖寺志》中。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2008,(7)
有一种力量,能使你举止言行变得优雅得体,富有教养,这就是礼仪。礼仪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包含了礼节、仪式。我们讲的"力量",具体是指礼仪的礼节方面。我们提倡讲礼节,并不是单  相似文献   

14.
黄金责先生<"面缚"考>一文,从文献资料、词义训诂和礼俗制度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左传>等文献中.面缚"一词的含义是"系颈".文章中也解释了与"面缚"关系十分密切的"衔璧"一词,认为"衔璧"是"饭含"的意思.但是,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 "衔璧"不是"饭含",而是投降者"持争其祭器",也就是把礼天的"璧"作为进献给受降者的"贽"礼.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强我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效果,制定课堂礼仪常规有其重要意义。个人的礼仪修养是职业素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逐步形成的,必须在各种环境当中自觉地去磨炼。在校学习期间就自觉地遵守学校礼节礼仪,是掌握职业礼仪的基础,只有模范地遵守学校礼节礼仪,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职业礼仪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为此,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历来十分重视礼仪教育。“礼”不仅是各种礼节、仪式的规范,也是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行为的准则。“仪”是指人的举止、仪表、待人接物的礼节、社交活动的仪式等。礼仪是由社会风俗习惯逐渐演化而成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制度,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点。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社会礼仪具有与国家礼仪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些社会礼仪行为与国家政治发生了紧密的关系,其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特点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规范社会行为的范畴;某些礼仪具有貌似士礼实乃天子之礼的特点;国家礼法在某些方面开始对社会礼仪进行约束和规范。三国时期礼仪的实践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礼节和仪式都要通过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和落实;二是不仅通过一系列实践行为实现,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节礼仪规范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加强礼节礼仪行为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目标教学模式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嘉戎藏族是藏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地区的礼仪文化基本相同,也有一些差异。藏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其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礼仪在藏民族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其形式多种多样。本文把嘉戎藏放民间礼仪中的礼节文化描述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一个侧面了解嘉戎藏民族的礼仪文化。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建设,让伟大的祖国在和谐之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但到目前为止,礼仪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下面就有关问题谈点看法。建立礼仪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解决如下几点问题:一、认请礼仪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从字面上看,礼仪无非是讲礼节、仪式的,但如果将礼仪学仅仅理解为日常的礼节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