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建构之间往往有一道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为此,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不但有助于他们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实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体验数学的情境“体验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经历这种再创造或再发现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增强“效能感”,从而完善“自我”,建构进取型人格。因此,要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创设体验过程的情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玩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天真好奇,但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尽量开展有趣的活动,变"教"数学为"玩"数学,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相似文献   

5.
梁继概 《广西教育》2005,(4A):21-2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不但有助于他们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可见,“体验”应该成为数学教学中的灵动音符。教学时,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体验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是数学课程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数学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一定的情境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数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戴琴 《成才之路》2013,(33):12-12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我认为要培养人才,就应该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积累他们的活动经验。从学习过程来看,在学习过程中这三个词“亲历”“感悟”“体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古人知识获得过程的曲折,体验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靠想象和说教来代替。这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喜欢数学、培养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徐艳 《辽宁教育》2013,(11):66-6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体验数学的情境 “体验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经历这种再创造或再发现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学学习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真切的体验中获得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贫乏,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强调"数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表现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爱上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让学生在生与生的合作中爱上数学;课程安排上可把问题故事情境化、生活化;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课堂教学中关注数学体验的策略有: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体验的内驱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获得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让学生经历“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获得学数学、用数学的数学体验。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东安县是第一批省级课改实验区之一,在课改教学中,我们在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下面谈一些体会。一、利用教材资源,创设形象化情境与老教材相比,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景图。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我县小学全部采用人教版黑白版教科书,因此教学中我们做到“三变”“两结合”,着力创设形象化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三变”是变黑白插图为放大的彩色挂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然而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直接真实地在课堂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用模拟的方法,如模拟表演,开展游戏活动等,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使学习活动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观察思考、积极参与。如教“几和第几”一课时,让学生做模拟排队购票的游戏,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并逐步理解“几和第几”的联系与区别。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与简单计算”时,创设“小小商店”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让3个学生做玩纸鹤的游戏,从而体验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用得最多的是“猜一猜、摘苹果、开火车、夺红旗”等游戏活动,这些模拟化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学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给学生提供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