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以达到新的和谐的过程。探讨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指出其客观存在的生活习俗、语言表达、思维情感、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这些差异的主观感受和归因方式对其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以及进而对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采取特殊的方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民族学生更好地融人新的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和谐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校,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化上的碰撞、心理上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结构做适当调适,以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有必要对西部大开发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其发展的现实性问题做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对就读院校管理制度的看法、在校的恋爱观和对待毕业就业问题态度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制度层面上的文化适应状态及其引起不适应的原因,为帮助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方向。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学习与生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征。本文针对四川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建设“和谐校园”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为依托,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为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与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5.
邵琴 《知识文库》2023,(20):135-138
<正>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涌入大学校园。然而,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文化适应的困境,而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方面的心理困境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在系统解读心理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存在的心理困境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旨在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性,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大学阶段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与普通大学生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本章总结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广袤大地上一同生活.随着大学教育的普遍以及交通的便利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聚居地走出来接受大学教育,由此产生少教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感的问题.维吾尔族与回族同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两个民族在信仰与民族习惯上相近,民族心理认同感却有所不同.本文以这两个民族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及变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文化环境并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频繁,经常面临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和考验,同时也对建设和谐校园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与校园满意度的调查分析,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以及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告诉我们,民族稳定则国家稳定。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统战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的增长,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既是落实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对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通过四个"心"来开展工作,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是稳步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对云南不同民族地区高校的761名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进行调查,以分析他们与内地的大学生的和谐状况有何不同、表现出何特点,以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有效的干预。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总体比较和谐,但也不容乐观,21.4%的大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自我不和谐状态。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生表现出较高的自我的不和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状况与内地大学生有一定想共同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根基。现有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对其进行干预的措施给予研究,以探索多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有大学生活一半以上比例的闲暇生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我国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相当有限。因此,高校应该开展系统的闲暇教育.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新疆伊犁师范学院320名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进行了测查分析,结果显示,与全国常模及本校同年级汉族学生样本进行比较,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适应问题比一般大学生严重;问题较突出地表现在焦虑、恐怖、强迫、偏执等方面;少数民族贫困生在解决问题、求助、积极应对因子上显著优于汉族非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消极应对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少数民族贫困生SCL—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总分具有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总分无显著相关;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具有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具有显著正相关。为此,高校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营造团结互助,扶贫帮困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各种应激的能力,促进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由"泛大众"走向"精小众"是发展的态势之一,作为未来社会脊梁的大学生将成为广播夜间谈话节目面向的"精小众"。文章结合大学生听众群体的收听行为特征和收听动因,提出开办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广播夜间谈话节目,提高节目针对性;加强主持人的专业性,提高节目的引导力;拓展传受双方的沟通方式,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可促进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五所高等院校大学生关于婚恋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发现,青海高校大学生对婚恋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是不理性和不成熟的,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章就青海高校大学生婚恋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新审视大学生婚恋的六项择偶标准;大学生婚恋必须始终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应采取的八项措施。疏导大学生自觉增强婚恋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积极调适心理,增进身心健康,从而能够在健康、安全、文明的轨道上良性行进。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不能出现技能学习"泛化"的状况。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最基础的课堂教学的系统化开始,因为这符合心理学的原理、符合文化社会学的要求、符合大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种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问题和困扰日益增多.如果这些问题和困扰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处理,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突现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成才的导航者.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这一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