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初中《几何》第一册书末总复习题最后一题是:“经过∠XOY的平分线上的一点A,任作一直线与OX及OY分别相交于P、Q、求证:1/OP+1/OQ等于定值,书中提示:作AC∥OY,交OP于C,证明击1/OP+1/OQ=1/OC。(如图一  相似文献   

2.
如图1,设P.(x1,y1)、P2(x2,y2)是直线l上的两点,点P是l上不同于P1、P2的任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λ,使P1P=λPP2,λ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则OP=(OP1+λOP2)/(1+λ),我们把它称为定比分点向量公式.  相似文献   

3.
引理:如果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为m:n,那么对于空间任意一点O,都有(→OP)=n/m n(→OP1) n/m n(→OP2)成立.  相似文献   

4.
在几何证明中,往往会涉及到线段的比值之和为常数1的题型,我们将它简称为“b/a++d/c=1”型几何证明题.此种类型题目的证法一般是将结论中所涉及到的线段比转化为同一直线上的某些线段的比.  相似文献   

5.
定比分点的向量式:图1如图1,一般地,若P是分线段P1P2成定比λ的分点(即P1P=λPP2,λ≠-1)则OP=1 1λOP1 1 λλOP2.证明:设O为平面上任意一点,若P1P=λPP2.则OP-OP1=λ(OP2-OP)=λOP2-λOP∴(1 λ)OP=OP1 λOP2即OP=1 1λOP1 1 λλOP2.特别地,当λ=1时,点P是线段P1P2的中点,则OP=21(OP1 OP2)称为线段P1P2中点P的向量表达式.变式:一般地,若P、P1、P2三点共线,且P1P=nmPP2,O为任意一点,则OP=nOP1m mnOP2图2应用例析:一、探求点的坐标【例1】如图2,△ABC顶点A(1,1),B(-2,10),C(3,7),∠BAC平分线交BC边于D,求…  相似文献   

6.
易错辨析     
例1 已知圆的方程x~2+y~2=1,A(1,0),B,C是圆上的动点,且∠BAC=60°,求BC中点F的轨迹方程. 误解如图1,连结OB、OC,所以∠BOC=120°,取BC的中点P,连结OP,则OP⊥BC,且OP=1/2  相似文献   

7.
04年浙江第22题是:如图,△O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0,0)、(1,0)、(0,2),设P1为线段BC的中点,P2为线段CO的中点,P3为线段OP1的中点,对于每一个正整数n,Pn 3为线段PnPn 1的中点,令Pn的坐标为(xn,yn),an=1/2yn yn 1 yn 2.  相似文献   

8.
1.用向量中点公式 在平面内,设点C为线段AB的中点,O为任意一点,则OC=1/2(OA+OB).  相似文献   

9.
初中《几何》第一册第240页总复习题第24题:经过∠XOY的平分线上的一点A,任作一直线与OX及OY分别相交于P、Q。求证1/OP+1/OQ等于定值(提示:作AC∥OY,交OP于C,证明1/OP+1/OQ=1/OC)不少学生在解题中不清楚这条辅助线的来由,提出疑问:这条辅助线是如何想出的,为什么会想到作这条辅助线?我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引导学生先考虑PQ处特殊位置时1/OP+1/OQ的值,再去验证PQ在一般位置时结论是否正确,具体作法如下:我们不知道这题中所要证明的定值的大小,因此  相似文献   

10.
一步求解     
[题目]甲线段长4/5米,比乙线段长1/2米,丙线段比甲线段长1/2米。求丙线段比乙线段长多少米?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是初中学生熟悉并且运用较熟练的证明方法。如在解决《初中几何》第二册P118B练习题:在∠AOB的两边OA、OB上分别取OQ=OP、OT=OS(图1),PT和QS相交于点C,求证:OC平分∠AOB时,十有八九的学生仍然是通过求证△TCQ≌SCP和△TOC≌SOC来加以证明。当然,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 然而,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后,学生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而弃“对称”概念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相似文献   

12.
变换公式设图2是图1用斜二测画法画出来的直观图形,设线段AB是原图形的某一边,在直观图形中与线段AB对应的线段是A_1B_1,CO⊥AB,垂足是O,C_1O_1与A_1B_1斜交所成的锐角是45°,斜足是O_1,C_1O_2⊥A_1B_1,垂足是O_2,则OC=2(2~(1/2))·O_2C_1(?)O_2C_1  相似文献   

13.
(1) 儿子年龄比父亲年龄的1/2小7岁,比父亲年龄的1/3大1岁。父子年龄各是多少岁? 突破点:根据题意确定谁的年龄作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解题思路:①“儿子年龄比父亲年龄的1/2小7岁”,用线段图表示。②再在线段图上画出儿子比父亲年龄的1/3大1岁。③从线段图上可以明显看出父亲年龄的1/2比父亲年龄的1/3多多少岁。④这  相似文献   

14.
形如“a/b=c~2/d~2”的题目,是较复杂的线段成比例的问题,由于求证式两边不是同次幂的比,证明较困难.这里举例说明几种思考方法,以供参考. 一、用线段的积代换c~2或d~2,使问题转化为证明简单的线段比例式例1 已经⊙O的弦AB的延长线和切线EP交于点P,E为切点,C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4题如下:设点O在ABC的内部,且有OA 2OB 3OC=0,则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之比为()(A)2(B)23(C)3(D)35命题组给出了一种解法,这里我们给出另一种巧妙的解法,这种解法要用到如下结论:设点P分AB的比为λ(≠-1),即AP=λPB,O为任意一点,则OP=OA1 λλOB.将题设条件OA 2OB 3OC=0变形,得OA1 22OB=-OC.①如图1,在AB上取一点P,使AP=2PB,则OP=OA1 22OB.②由①,②知OP,OC共线且|OP|=|OC|,所以S OAC=S OAP=32S OAB.S OBC=S OBP=31S OAB.∴S OBC∶S OAC∶S OAB=1∶2∶3,所以S ABC∶…  相似文献   

16.
(22) 如图1,△O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为(0,0),(1,0),(0,2),设P1为线段BC的中点,P2为线段CO的中点,P3为线段OP1的中点,对于每一个正整数n,Pn 3为线段PnPn 1的中点,令Pn的坐标为(xn,yn),an=(1)/(2)yn yn 1 yn 2.  相似文献   

17.
几何学中,形如“1/a+1/b=1/c的题目,实质上也是比例线段的一种形式。但由于分母都是线段而分子都是常数,学生往往感到头疼。本文就一些典型的证明,概括了以下几种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18.
几何学中,形如“1/a 1/b=1/c”的题目,实质上也是比例线段的一种形式。但由于分母都是线段,而分子都是常数,条件与结论的内在联系又不明显,因而同学们感到头疼。本文就一些典型例题的证明,概括了如下几种思考方法,以供探究。 一、结论变形法 1.化去常数,变形为线段之比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271.△ABC的内切圆⊙O切BC、CA、AB于A′、B′、C′,过O点分别作△A′B′C′各边的平行线,它们在BC、CA、AB上截得的线段分别为EF、MN、PQ,试证: EF/BC+MN/CA+PQ/AB=1。证:如图1,连OC、QE、MF。由EN∥A′B′和OC⊥A′B′得OC⊥EN。但OC平分∠ECN,故ON=OE。同理,OM=OQ,所以,△OMN≌OQE,EQ(?)MN。同理得到FM(?)PQ。于是有△QBE∽△ABC∽△MFC。于是 MN/CA=QE/CA=BE/BC,  相似文献   

20.
<正>圆中有一个结论,利用该结论可以求一类线段的最值.结论圆外或圆内一点到圆上各点间的线段中,当线段所在直线过圆心时取得最值.如图1、图2,若点P不在⊙O上,射线OP交⊙O于B,射线OP的反向延长线交⊙O于A,则点P到⊙O上各点之间的线段中,PB最短,PA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