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京辉导演对明代无名氏剧本《思凡·双下山》和薄伽丘《十日谈》的两个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出《思凡》。他以青春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大胆采用互文性手法对传统题材进行改写,使得传统戏剧在古老的舞台上散发出现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2.
朱皖玲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6):99-100
《金色笔记》是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它引入西绪福斯神话以突出人类在荒诞的现实处境中的责任。它借鉴了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传统,却挣脱了经典女性文学作品婚姻家庭的窠臼和“闺中情怨”的模式。为了扩大文本的社会维度,莱辛还在《金色笔记》中融入了发生在20世纪的真实历史事实作为小说的前文本。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中,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策略披广泛运用。无论从狭义的互文性还是广义的互文性来看.《金色笔记》都具备互文性的鲜明特征。本文以《金色笔记》为分析对象,着重讨论该作品与西绪福斯神话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以及女性主义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3.
吴锦佩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4):78-87
明代小说《水浒传》传入日本,引发日本江户时代特殊的“水浒翻案热”文化现象。通过重新整理统计江户时代“水浒翻案”书目,发现有21部主要翻案作品,“水浒翻案”创作经历了模仿试作、手法成熟、独立创作三个阶段。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在“水浒翻案”创作历程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其翻案创作手法有六个特点:惩恶扬善的旨趣化用、日本净琉璃为底本的构思、原著情节移花接木、人物塑造改组重构、语言修辞说书化和汉诗融入。 相似文献
4.
刘颖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85-89
某一语言现象从另一语言现象中派生而来,前者是底文,后者是超文。本文应用这一互文性理论分析了词汇、短语和句子三个层面上的英语parody(仿拟)现象及其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5.
《风雅颂》不仅与《诗经》构成了互文性关系,还与《圣经》文本和“梁祝化蝶”典故形成了互文性关系。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更在于小说对原典的“误读”和“修改”,即小说中丑恶现象和美好的《诗经》世界的背离、杨科对耶稣形象的解构、玲珍和杨科之间的关系与梁祝之间美好的爱情对比形成了反讽的美学效果。这部小说说明了如今的社会已没有神圣、崇高和爱情的立足之地,表明了作者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6.
孟令花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95-100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7.
《宠儿》(Beloved,1987)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互文性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内互文性,揭示出小说中三个故事层面之间的相互指涉。作者认为,互文性的使用揭示出小说深邃的思想性和阿特伍德高超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互文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入手,探讨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壁纸》以及诸多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澄清"它并非某一文本的被动戏仿,而是作者迈克尔·坎宁安将他人的不同文本精心融合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熔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本的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来分析《金瓶梅》的互文性,重点分析《金瓶梅》对前文本《水浒传》和《西厢记》情节架构和人物形象的戏拟,并解读其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钗荷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30-31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相似文献
12.
闻莉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5,(5)
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被视为亨利·詹姆斯书写现实不确定性的杰作。从互文性的视角解读该作品为其阐释建立了一个参照系,极大地拓展了小说历史性的时空联系,有助于加深读者的理解,进而揭示其更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仿拟是互文性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和实现手段。仿拟式手机短信主要是通过仿拟已有的语篇结构达到各种修辞效果,其互文性结构大致分为成分性互文、语篇性互文、体裁性互文三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白鲸》之命名,人物故事内容及结构与《圣经》文本相对照,将《白鲸》与《圣经》进行互文性阐释,揭示作者对美国精神的反思,探究作品魅力。 相似文献
15.
李丽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60-61
海明威(1899~1961)和福克纳(1897~1962)作为同时代文学大师,一位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一位是意识流大师。有趣的是,两位作家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和《熊》有着诸多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从互文性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创作的背景相同,把眼光都放在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上;它们讲述的是同一题材的故事:老人、孩子以及自然。 相似文献
16.
《简·爱》和《致橡树》虽属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但在主题思想、艺术形象、审美意象、作者立场等方面有着内在的契合,在对比阅读中形成了鲜明的互文效果。 相似文献
17.
《普希金之家》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著作之一,"互文性"为其主要特征。这部小说中的一个词汇、一个人物、一句话、一个地名甚至是一种行为往往都能引起读者对其他人物或者其他文本的联想,从而交织成巨大的互文网络。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对比了诗歌《长恨歌》的几种英译,论证了互文性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进入所译文本之内,寻求互文关联,又要能够跳出到文本之外,进行再次创作。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歌中的互文指涉,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地位对原诗进行一定的改写(rewriting),才能使译文忠实表达原作内涵,同时又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姜姗杉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4):33-36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小说主要描写当时英国中产阶级年轻女性的爱情与婚姻,通过透视她们的爱情过程以及婚姻的结局来反映英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文章以互文性理论的批评视角,从广义互文性和狭义互文性两个角度,追踪《傲慢与偏见》对历史文本和先文本改写的印迹。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小说家之一,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中的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与《圣经》相互呼应,呈现出互文性特征。但乔治·爱略特对于《圣经》故事的借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上的借鉴、吸收和改造。互文性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有利于理解作者为宗教道德主题服务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