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颖超 《体育风尚》2023,(12):110-112
随着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标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要充分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小学体育组合练习方法有利于小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激发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本文从体能发展的角度出发,先对小学体育组合练习教学进行全面概述,再对组合练习的意义做出分析,最后根据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对组合练习做出合理设计并提供具体的应用实例,以期为教师同行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一、如何理解"组合练习"对于篮球投篮教学来说,合理有效练习的目标就是能够在篮球比赛中投篮得分,这是教学训练中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技能目标之一。案例中提到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组合练习,那就要明白什么是组合练习。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为例,它可以分为准备姿势、投篮动作、结束姿势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属于投篮动作的结构。单就投篮动作来说,分为上肢的动作与下肢的动作,下肢的动作包括腿的蹬伸,上肢动作有手臂的顶肘、伸臂、拨指、压腕等。对于"单手肩上投  相似文献   

3.
所谓循环练习法,就是把单个的身体练习手段,按一定的要求组合成套,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不停顿地进行练习,我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课证明在体育课中合理地组合循环练习,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和技术。  相似文献   

4.
凌玲 《体育教学》2022,(6):79-80
<正>《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堂由“学练评”三环节构成,即单一技术练习、以单一技术为中心的组合练习、含有技术动作的游戏或比赛。其中组合练习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难题,何为组合练习?如何组合?不同课时中的组合练习如何设置?“学、练、评”一体化背景下如何落实组合练习?本文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传球为例,围绕这一技术动作设定三种不同目的及作用的组合练习,用以满足不同课时及不同水平学生“学练赛”的需求,通过多样性的组合练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图1)。  相似文献   

5.
赵一平 《体育科研》2001,22(4):46-47
文章针对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结对练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既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6.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创新精神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高校足球班的教学应围绕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创新意识来进行 ,在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 ,既要区别于体育院校 ,又要考虑体育改革的要求 ,在练习中减少单个技术的练习环节 ,把技术练习融入到 3至 4人的战术组合的程序教学中进行。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战术意识 ,使学生在组合练习中提高了传、控球的能力 ,同时掌握了练习方法并在练习中有创新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做指导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方法。1 培养…  相似文献   

7.
<正>一般而言,人们较多地关注文化课的有效教学,往往忽略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事实证明,注重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能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的密度,有效地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从而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一、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与普通文化课不同,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队伍调动。从队伍调动的效果来看,可以分"有效调动"与"无效调动"。"有效调动"是为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需要,强调路线短、时间短。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设计要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必要的体育器材设施"练习",无法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体育器材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之一。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器材活力资源的创造与开发,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1+X"模式,能够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体现"健康第一"思想,增加了身体素质练习的比例,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能够更好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有利于合理使用运动场地与设施,更好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正>很多时候,多数教师容易将体育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形成"技巧"、"技能"和"体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直很重视"反复的练习"。这—点从技能掌握的过程来看的确是必需的,但是我们要警觉的是"闷头练的运动学习"会使学生失去动脑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一、场地器材的空间及布置使用场地器材的布置是体育教学活动特有的组织工作,是实现锻炼目标的物质保证。充分利用和合理布置场地器材,有利于保证安全,增加练习密度,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从实际出发,方便指导与练习。作为体育教师,练习前要按练习的要求和规则,一丝不苟地把场地、器材和设施准确无误地准备好;练习过程中要及时迅速地解决出现  相似文献   

12.
曹晖 《中华武术》2020,(3):37-37
一个高质量的中学体育课堂,体能练习的密度和强度要得到有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当然,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条件,则是解读教材,完成对体能练习内容的巧妙构建。一、"强度补偿"型体能练习策略"强度补偿"型体能练习,顾名思义是以教材当中的体能训练强度整体安排为核心,做好体能训练强度的合理优化。如教材当中涉及到的体能内容强度大,则体能练习的安排要保证低负荷,反之亦然。对于中学生而言,一旦在体育教学中超出训练负荷,则会产生疲劳感,对中学体育课堂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从向学生传授动作技术到学生掌握动作技能这一教与学的全过程,一般都离不开“讲解”、“示范”、“练习”三种基本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然而,这三种教学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模式,如何科学合理地选用各种不同的组合模式开展教学,加快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发展规律出发,对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排列组合,并对它们的组合运用谈谈一管之见。一、课堂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个单元(或一课书)的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教导、导学、学导三个阶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组合练习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部分教师在设计组合练习时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正确理解组合练习的概念和目的。在此,笔者结合浙江省九城区小学体育教研活动谈两点思考:一、正确理解"单一的身体练习"的概念在实践之前,有必要对有争议的概念进行澄清。要厘清"组合练习"的概念,笔者认为,应从"单一的身体练习"的概念入手。《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两强"技能涵义"两强"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拥有"一专"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够很好地掌握两个运动项目的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利用这两个运动项目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还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对参与这两个运动项目练习的学生进行指导。教师通过自身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这两个运动项目的发展现状,参加这两个运动项目的练习对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有哪些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及体育能力呢?本人就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广州市城乡居民体育人口不同阶层的体育消费状况时,明显地看到了不同阶层体育消费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提示体育企业在开发各类体育产品消费者市场时,不能采用单一的市场营销策略,而必须客观地分析市场、合理地细化市场,采取各种类型的营销策略组合。而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组合则是建立在合理地选择市场细分变数,恰当地为自己产品定位的基础之上。本文在描述和分析广州市城乡居民体育人口不同阶层体育消费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以社会阶层作为体育消费者市场细分变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体育师友》2018,(4):8-9
文章从跳跃类教学中选取三级蛙跳的教学片段来分析,对"组合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在跳跃类的教学运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学生对跳跃类项目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李杰 《体育教学》2005,(1):34-34
四人组合趣味练习,简单易行,丰富多彩,便于教师在教学中选用,而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在体育教学中,四人组合趣味练习可用在准备活动后期,用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段时间,笔者所在省的绍兴举办了"甬、绍、温、舟"四地市"互学互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其活动目的是为了加强各区域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同时积极推进《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及配套用书的落实。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关系"探究下的小学球类项目教学的优化策略。笔者就针对本次活动"关系"探究下的小篮球组合动作中巩固提高技能,组合动作中锻炼体能及组合动作中培植能力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