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侠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已经对平民,进而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平民的慕侠思想,群体的特征,侠与主流社会的关系,现代传媒对侠文化的推广,平民眼中侠形象的变异等多方面对"侠"对平民的进而对社会的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侠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绵延了长这两千年之久。作为战国时从士中分离出的一个阶层,与封建社会政治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武士阶层社会地位的不断下移,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差距的加大,侠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民权的保护者。对抗强暴,打击贪官酷吏,被视为社会的离轨者。最终又走向结合官府,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佐君者。在侠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作为社会的离轨者,还是自觉依附官府的事君者,忠、孝、节、义一向是侠的伦理风范,是侠自觉的文化使命。晚清《第一侠义奇女传》充分地发展了这一侠之文化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3.
侠来自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是具有特殊气质的社会人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侠曾经对政治、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影响所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以侠客为题材的作品,"三言、二拍"作为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也不乏以侠为题材的作品.这些描写侠的作品不仅在武侠传统上与以往的侠文化有着很深的继承关系,而且因时代的改变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侠属一种隐性文化,在民间极有市场,对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深远。《说文》作为中华字书元典反映着史前至东汉炎黄子孙的五经话语体系,故以《说文》涉侠字词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武术文明、社会正义与天下兴亡等三个方面集中剖阐中华先民的侠文化精神。研究表明:侠最初是上古君王、贵族或人臣养的剑客、刀客等,他们武艺高强,精通各种兵刃器械,且仗义疏财、知恩图报,具有高尚的道德规范。随着大一统历史进程的深入,侠被时代赋予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如建功立业、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等新内涵的融入使它真正担当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从武士至君子再到爱国者的形象转变凸显侠文化的日臻完善,《说文》侠文化给中华文明史贡献了正能量、源动力、好声音,其价值历久弥坚。  相似文献   

5.
侠文化发展至盛唐,风气为之一振。侠风炽盛,咏侠诗创作达到高潮。作者众多,诗篇甚繁,呈现出其独特的风貌。盛唐咏侠诗反映出了唐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扩大了唐诗的艺术容量,增加了唐诗的艺术魅力,亦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与中国侠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侧面的侠文化,对国人的人格、心理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郭沫若与中国传统侠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侠文化对他的人格、心理,乃至文学创作都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7.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游侠"、"儒侠"、"豪侠"、"官侠"、"仙侠"、"红侠"已经在语文教材中别开生面,这些以作者、文学人物形象为载体的"侠气聚合体"使侠文化更具备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教育性,不是空洞的经书律例,而是鲜活的人格魅力.在语文教学的领域发掘"侠文化",遵循文本意识、生本意识和情本意...  相似文献   

8.
批判中建构:论鲁迅与侠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维,侠文化精神是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鲁迅对侠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改造,继承和发扬了侠文化精神,致力于文化与人格的双重建构。这种文化改造思路对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儒和侠,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社会阶层,他们同时出现于先秦时代,又一直蔓延至近代。侠和儒的文化心理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具有历久不衰的精神影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前贤和时俊大多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心灵中多潜隐着儒的影子,而民间社会中的平民百姓又多闪动着侠的影子。其实,在众多知识分子中间,对侠也同样独有深爱,所谓“欣赏其斑斓的色彩与光圈”也。事实上,侠的精神以及对侠的崇拜,已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一种寄希望于痛苦之中的遗传基因”了。而武侠小说的生成,可能就是这种“遗传基因”的物化。是的,自古以来,武侠小说在中国一直…  相似文献   

10.
对侠文化的价值作研究,从个体自由与制度补丁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侠文化对两大涉及人群即侠客和普通民众的意义.侠文化的价值研究应该以侠文化的本质为理论基础,侠文化在个体自由与制度补丁两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侠义诗在唐代十分繁荣,尤其是初盛唐时期。当时的侠义诗反映出任侠精神和豪放洒脱、清新刚健风格,这有着政治、经济、民族、风尚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女合资的形象呈出竺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本文试就’女从男业、女专男政、女共男权“三方向作出一定的阐述,以期能对女合资形象作出解决。  相似文献   

13.
论李白的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汉魏六朝时期侠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对侠的歌咏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以李白最为杰出,他的咏侠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个性鲜明,堪称盛唐咏侠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具有行侠主题的诗歌、小说中,最令人非议的是侠客杀人的大量血腥场面的出现,虽然其中亦可显示出侠客尚未被道德化洗礼的粗犷、原始意味,但由此所暴露出来的侠客的嗜血欲望,充分透出其“孤儿”原型的本质,亦即失望的理想主义者,渴望着能拉离他们于不安与害怕的泥淖之外的救援者出现,他们相信为救援者牺牲生命或服侍他们以换取关爱,不但合乎逻辑,更令人宽慰。而侠客的“救援者”即是“知遇者”,因此无数的酬恩仇之举便由此而来。由“孤儿”原型对安全感的渴求,到“魔法师”原型的本真和整全合一,侠客的发展成熟历程中唐代身居起点的位置,也让后世有发展完成侠客历程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以唐代文言短篇小说中的女侠形象为研究对象。根据唐代的笔记体小说、名人逸事、琐言、杂记等类作品。根据内容,将唐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分为五种类型,即报恩型、复仇型、识人型、逞技型和神仙型。从侠文学的发展及嬗变方面着眼对唐小说的女侠形象类型作分析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武侠小说的胚胎时期,唐人小说中女侠形象处于侠文学的初次建构时期。受盛唐雄肆宏放的文化气氛的影响,唐女侠形象体现出鲜明的刚性的审美追求,呈现出阳刚犷悍的艺术韵味。首先,在形象描写方面,唐人注重有别于男性侠客的女性特质描写,但女侠的性别特征仍是男性化的。其次,借助宗教幻术对女侠的武技进行了全面拔高和增色,标志着豪侠小说进入了幻设创造的新时期,唐女侠形象完成了由抒情时代以诗歌史传为主要载体的悲剧色彩的古豪侠向叙事时代以小说为主要载体的喜剧色彩的新武侠的转型。最后,唐女侠是未经充分道德化、个性张扬的自由之侠,有着亦正亦邪的道德观,但随着礼教的强化,女侠也被纳入封建礼教的妇德闺范。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125首赠诗中,有多处涉及到对人物"风流"的品藻。此"风流"主要表现在诗酒风流、隐逸风流和侠士风流三个方面。这与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盛唐气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按其人物身份及刻画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神女、大家闺秀、侠女、妓女、狐鬼异类五大类。作者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也是表露自己内心想法的过程,透过作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初步了解到文人矛盾的婚恋观及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我国古代游侠诗歌发展的最高峰,不但在思想内容上超迈前人,表现出唐人特有的气质和情感,精神和理想,影响深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是兼容并包,极于成熟。限于篇幅,文章仅就其抒情方式作了简要分析,认为直抒胸臆、心理刻画、借景抒情是其突出方式,体现了唐游侠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一方面继承了唐代侠女坚韧、智慧、仗义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迥异于唐代侠女的形象嬗变。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更多地展现了无奈、内敛、含蓄的精神气质,增添了唐代侠女所没有的妇德意识。宋元之际的民族战乱、道教法术的兴盛以及文人们由雅入俗的审美观念,又使得宋元侠女既有志怪遗风又裹挟着人间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