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在中国,扇子备受人们喜爱,因为他除了纳凉驱蚊之外,外形雅致精巧并融扇面书画艺术为一体。扇子在中国历史久远,据史书称":黄帝作五明扇",可谓早矣。西周羽制成"羽扇"已具有美学装饰功能。汉代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汉代以后又出现以竹为图框、以绫绢为扇面的纨扇。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有不少吟扇佳作。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咏扇诗:“团扇复团扇,奉君消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有咏扇涛云:“清凉世界,出白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中国的文人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有不少吟扇佳作。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咏扇诗:“团扇复团扇,奉君消暑殿;秋风人庭树,从此不相见。”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有咏扇诗云:“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中国文人与扇子是很有缘份的。  相似文献   

4.
<正>团扇又称宫扇、纨扇,起源于中国,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团扇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着自己特有的魅力。幼儿通过欣赏和装饰团扇,感受秦淮文化的悠久和炫彩,愿意大胆创作,学会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5.
欣赏戏曲,常常会碰到对剧中许多角色的身份、职业、性格不是很了解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运用“观扇识人”的方法,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戏曲舞台上,有“文摇扇,武挥刀”或“文不离扇,武不离刀”之说,可见扇子在戏曲艺术上的重要地位。舞台上常用之扇有掌扇、团扇、羽扇、  相似文献   

6.
夏日赏扇联     
风雅扇子店 “明月八怀,团圆可喜;仁风在握,披拂无私。”这是某扇子店贴的对联。这副对联看似写扇,实则借扇抒怀,托物言志。上联借月咏扇,“明月”指白团扇,将家人团聚的意愿寄托在扇上;下联则把扇来之风称为“仁风”,暗喻作者无私地惠及别人的坦荡情怀和高尚品格,无形中抬高了顾客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夏天,天气闷热难受。人们除了用电风扇、空调器的现代化的电器设备来降温消暑外,还经常使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扇子。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扇子出自农夫和山野村民之手。相传尧舜时代出现了宫女持于帝王身后的障扇,这种大扇既显示了王者威严,又起到了挡尘的作用。据史书记载:西汉成帝时,女文学家班妤题《怨歌行》于团扇(亦称《图扇歌》)。那时纨扉、华丽的团扇成了后妃、淑女的饰物,手执一扇,轻遮朱唇,笑不露齿,别有风韵。东晋“书圣”王右军在绍兴蕺山桥下为卖扇老妪书写扇子,留下了“题扇桥”的故事,自此诗书画进入了扇子世界。  相似文献   

8.
扇子的雅称     
扇子作为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有不少雅称,如: 仁风仁风原是古时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词,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后汉书·章帝纪》: “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晋代袁宏为东阳守,谢安授以扇赠行,宏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此后, “仁风”便作为扇的雅称。《幼学琼林·器用》: “剑有干将镆铘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便面本是古时用来遮面的扇状物。《汉书·张敞传》: “(敞)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后来也称团扇、折扇为“便面”“障面”。吴绮《见人扇头是友沂绝句怆然和之》:“只今便面春风在,曾向章台拂柳花。”(《清诗别裁集》)  相似文献   

9.
扇子,是中国人夏日必备的扇风纳凉之物,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扇被称为“筵”,尔后才又称其为“扇”。相传扇子制作起源于远古的轩辕氏黄帝,发展到汉代,它在民众中已普遍使用,且制作工艺也日见考究。  相似文献   

10.
正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长安雪后》,描写了当时长安的雪景:"秦陵汉苑参差雪,北阙南山次第春。车马满城原上去,岂知惆怅有闲人。"传为唐代画家李思训的《京畿瑞雪图》纨扇,则更加直观、形象地描绘了长安的瑰丽雪景。纨扇,又称团扇、宫扇,因形似圆月,且多用于宫中而得名。唐代将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  相似文献   

11.
扇子与唐人生活息息相关。扇子在唐人那里,既是动摇风生、消暑致凉的物件,又是歌女献艺、轻歌妙舞的道具。唐人在扇面上题诗绘画,使得轻罗纨扇变成唐人挥洒才情的载体。此外,唐人婚娶之时,新娘以扇掩面、新郎诵诗却之。统治者眼中的仪仗扇,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唐代“索扇”制度的创始,顺应了封建皇权不断强化的历史趋势,进一步渲染了君权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2.
【原诗】秋尽戴表元秋尽空山无处寻,西风吹入鬓华深。十年世事同纨扇。一夜交情到楮衾。骨警如医知冷热,诗多当历记晴阴。无聊最苦梧桐树,搅动江湖万里心。【指点迷津】纨扇:细绢做的团扇。楮衾:楮,是纸的代称;楷衾,就是纸帐,唐宋以来人们常用藤纸制成纸帐。【花间小品】本诗作于元至元十六年,亦即南宋祥兴二年。虽然南宋朝廷已经降元,但南宋攻  相似文献   

13.
“大观园”中那些小姐、丫头们用来掩面遮笑的玲珑扇、团扇确实很美,但我对家乡的特产——麦秆扇情有独钟。提到麦秆扇,我就想起故乡;提到故乡,我也就会马上想起麦秆扇。渐渐地,我把它们融为了一体,其实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在家乡小城,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戴着瓜皮帽、饱经风霜的老太太,坐在大商场的台阶上,摆着十来把麦秆扇吆喝:“不贵,不贵,两块一把。”这已成为小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麦秆扇,顾名思义就是用麦秆编成的扇子,人们从它的外形中就能猜到做这种扇子所必要的几道工序。先把麦秆压平,然后将几根麦秆混在一起,编成一条挺长的黄灿灿…  相似文献   

14.
文章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传统的扇制及其流变,同时论及了中国的扇文化及国人的扇情结;通过史证与本证的严密论析,终于辨清了"桃花扇"即折扇而非团扇,历时三百载的"桃花扇"之谜团就此澄清。  相似文献   

15.
团扇旧     
词语无边之中,团扇似一枚印章,盖下来,就是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团扇,团扇,说完光影就慢了下来,“一栏红药,倚风含露”。写下“团扇”,还会停不住想写出:罗裙、卷帘、炉烟、花影、暗香、胭脂、屏烛、纱帐、钗环、云鬓、栏杆、扑蝶……当然还有“天如水,扑流萤”。此时,月光也倒了下来,像蔷薇花影那样使人生出闲愁。  相似文献   

16.
扇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在宋代更是非常流行。团扇作为扇子的一种,出现于西汉时期,因其轻柔、飘逸,常常成为文人吟诵的对象。在宋词中,单是描述团扇的词句就有107处,词人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抒发一己之情的意象载体。  相似文献   

17.
金针,俗名黄花,中药称其为“萱草”。魏晋文人嵇康在《养生论》中写道:“合欢蠲岔,萱草忘忧。”因此金针又有了“忘忧草”的雅号。清代诗人谢重晖在《咏萱草》中写道:“闲种萱草花,时得览芳柔。晓看迎露放,暮看逐风收。”  相似文献   

18.
扇文化之最     
扇子是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方便易用。它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园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艺术特征。最早的扇子:多为羽毛所制,“扇”字“户”下从“羽”,故称“羽扇”。《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始于殷代,用雄雉尾制成,故之为“翟扇”。最早的折扇:折扇又名蝙蝠扇、聚头扇,兴起较晚。北宋宣和年间,朝鲜的折扇传到我国。明朝皇帝朱棣十分喜爱折扇,把它作为恩赐大臣的赏品,强令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世界杯期间,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对各国球队和著名球星品“头”论“足”。不少报道称乌克兰队和厄瓜多尔队为“黑马”,称法国队为“老枪”,称德国队为“东道主”。那么,这几个词语是怎么采的呢?黑马1831年,英国著名政治家、前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出版了一部小说,名叫《年轻的公爵》。其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热爱,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和同龄人比起来,我的爱好也许稍显特别——我偏好传统的事物,比如唱京剧、昆曲,收藏古玩、折扇等杂件。而真正让我一股脑儿陷进去认真钻研的物件,是团扇。我最早对团扇感兴趣是在江南大学读研期间,因为喜欢收藏,慢慢地就收到了一些老旧的团扇。它们的工艺非常精致,但都很残缺,有的没有扇框,有的扇面又不见了。当我拿着这些不完整的团扇去苏州修复的时候,却发现几乎没有师傅可以修理它们。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