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盛唐诗坛上,有一批位卑而名高的诗人,他们在仕途上怀才不遇,但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却激荡着其诗情,使他们的创造才华喷涌而出。王昌龄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的四十余首禅诗既是对方内世俗失意的疗慰,同时也是诗人对方外禅学的体验、参悟。虽然此类作品数量不多,但却代表着诗人的又一种心态和另一种诗格的尝试和追求,其作品的内容和创作风格,有别于诗人的其他诗作。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之多别离诗,且常抒写离愁别绪,大概与他屡见贬谪的经历和好交游的性格有密切关系。本文对王昌龄的送别诗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了中国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艺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从美学的角度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审美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悠远深邃的意境美,又有隐曲婉转的含蓄美;既有超渺澄明的清空美,又有豪迈奔放的雄浑美。优美与壮美同具,阴阳与刚柔并存,体现了鲜明而丰富的美感特质。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名家,因七绝成就突出而倍受后人青睐。这与他的七绝具有高度的转折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文章从转折手法的类别。转折艺术的意义和作用、转折艺术的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对王昌龄与李白的思想性格及七绝的内蕴与艺术特点进行比较,看出二人之诗题材各有所重,但送别诗都写得很好。在艺术上,李诗长于“淡妆”而显自然之美,王诗长于“浓抹”而又返归于自然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同是七绝“神品”,同是盛唐雄浑秀丽诗风的极致。  相似文献   

7.
<正> “名著一时,栖息一尉”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终生沉沦下僚,又屡遭贬黜,晚年还远谪遐荒的龙标(今黔阳县),最后又遇难而亡。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特别是七言绝句达八十首之多,将近他的诗歌总数的一半。 元代范椁曾用“起、承、转、合”四字对近体诗进行结构剖析,就绝句而言,则第一句为起,次句为承,第三句为转,末句为合。杨载对此又做过进一步的诠释:“绝句之法要婉转回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送别诗有一百三十多首,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要多,同时,李白的送别诗不仅描写友情的深厚,而且把惜别之情和批判现实、抒写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与魅力。  相似文献   

9.
盛唐时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三首著名的送别诗。无论是情感内容还是艺术特色,它们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形成不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的情感细腻而复杂,古代送别诗蕴含的情感亦如此,不能将其单一化、简单化。对送别诗歌情感进行概括分类,有助于我们全面分析诗中蕴含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除了边塞诗比较著名外,他的闺怨诗也很有特色,其中包括宫廷妇女与平民妇女的情感表达,特别是关于平民妇女的闺怨情诗里,具有与同时代同类题材诗歌迥然不同的抒情取向。由此特殊的审美取向决定,他的闺怨诗里意象与季节选择也很具个人化,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全唐诗》以及当下的王昌龄诗集里所收录的《春怨》一诗应属误收。  相似文献   

12.
倾注血泪写宫怨──王昌龄宫怨诗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昌龄在其著名的宫怨诗中塑造了一系列悲苦哀怨的宫女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诗人在对幽囚的宫女深表同情,从而唤起人们对罪恶的嫔妃制度憎恨的同时,也深深地寄托了自己一生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3.
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多样,情感丰富,用语通俗,寄寓深刻,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本文通过分析送别诗内容,感悟诗人不一样的情怀,充分领略送别诗的美感,让诗意充满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成熟于陈子昂而来复古之风浩荡诗坛之时的王昌龄自身,大约起初并非刻意想夺“七绝圣手”的桂冠,否则他作《诗格》和传授作诗经验就不会主要留连于古诗了。可以用时代风气解释。殷璠亦看重其古诗,在《河岳英灵集》所选的十六首王昌龄诗中,绝句只有三首。然而与《河岳英灵集》大致同时稍后的“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的《国秀集》里,绝句与古诗之比就跃为五分之三了。且越往后,各种诗集选其绝句越多,而昌龄自己得意的及为殷璠欣赏的古诗却一首首散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诗传边塞情 ,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 ,《闺怨》和《出塞》是诗人激愤于时代的阴阳篇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的边塞诗 ,虽为数不多 ,但却内容丰富、涵盖全面 ,并渗透着爱国主义的思想 ,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在唐天宝六年(747年)被贬作龙标尉。其贬谪地不是在仅有细小山溪经过的贵州隆里所,而是在宽大江边湖南黔阳地。隆里所在明清时期所建的有关王昌龄的纪念物,应该视为当地人被朝廷冷落遗忘的感情寄托物,是中国贬官文化在此特殊演绎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王昌龄的边塞诗,虽为数并不算多,但却内容丰富,涵盖全面,它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盛唐边塞广阔的生活画面,并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思想。而这一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其边塞诗中又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或抒写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或讴歌将士清除边患、保卫边塞的业绩,或抨击朝廷黩武、边幕黑暗的弊政,或展现征人思亲、思妇念远的深情,等等,从而体现了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  相似文献   

20.
离情别意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巾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赡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南朝梁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