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试论陈式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陈式太极拳中虚领顶劲的方法、遵循的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虚领顶劲在陈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对太极拳爱好者和完善该项目的训练方法、理论探讨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胡克禹 《武当》2008,(2):18-19
“虚领顶劲”是太极拳的十大要领之一,也是十大要领之首,举目之纲,太极名家都视这一要领为关键要领,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更是把“虚领顶劲”摆在首要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杨澄甫先师还对“虚领顶劲”之“顶”,作了具体解释,“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那为什么先师杨公把“虚领顶劲”这一要领看得如此重要?其内在原因究竟在哪里?本人结合自己习练太极拳三十五年之实践,试从生理学、经络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3.
王志远 《武当》2012,(7):21-23
[正文]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校勘][李本](李亦畲手抄本《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许本](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北京京城印书局出版),[如本](郝少如著《武氏太极拳》,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顾本](唐豪与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以及杨家藏古手抄本及[万本](工楷手抄本,因其所用十行纸印有"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九个字,故简称[万本])等,"屈"均作"曲",音义无不同。[诠释]  相似文献   

4.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论》告诉我们:打拳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古谱还告诉我们要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明气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虽然以上说的气不完全是呼吸的空气,但和呼吸却有紧密关系,因为呼为开、为发,吸为合、为蓄,呼吸是练气的重要手段。很多古书还介绍打太极拳时呼吸要深、长、细、匀,要用腹式呼吸,而且是逆腹式呼吸。我根据自己多年练拳的体会,特作浅见。  相似文献   

6.
杨澄甫  陈微明 《武当》2003,(11):19-19
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掌握它的“技法”。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在太极拳练习里,很讲究头部的头正、顶平、项直、腭收。它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索将头顶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需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放一碗水也不致洒出。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使颈项竖直、下腭里收。但过分了,会导致颈项强硬、不灵活。因之,顶劲不可过分用力,用力则项僵,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  相似文献   

8.
屠仲道 《中华武术》2007,(10):54-55
在武术的各种书刊中,诸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胸实腹,沉腰圆裆、气沉丹田等术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练拳人必背的口诀。然而,在练拳中,要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理法,正确掌握要领,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领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门。因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赵幼斌 《武当》2005,(6):15-17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一直是我们在练习拳架中要刻刻留意处处做到的具体要求,不可有差池。这"十要"说的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十条会练拳的人大体都知道,但要能做的好、能融汇贯通,也的确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认识过程。关于这十条的文字解释已经很多,我着重从动作中怎样体现这些要求来谈一些体会。(一)"虚灵顶劲"。也叫"顺项贯顶",说的是头部要求。它的功用是主神器、主精神,要提纲携领,目的是达到"满身轻利"。怎么做呢?它要  相似文献   

10.
冯志强 《精武》2006,(8):14-16
丹田混元气是先天之气,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内家拳术之根本。如果不练好先天的丹田混元气,单凭后天之气和体力,是不可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的。太极混元内功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功法,既是练好太极拳的入门基础功法,也是使  相似文献   

11.
一、王宗岳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  相似文献   

12.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校勘](1)“歌诀七”[寿本]、[邹本]作“歌决六”,[赵本]作“歌诀五”。(2)“开展”[唐本](唐豪、顾留馨编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门展”,系误植。  相似文献   

13.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14.
1、王宗岳太极拳经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随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为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饰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尔。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  相似文献   

15.
佚名 《精武》2007,(10):51-51
太极拳之动作,与吾人日常习惯,或所运用者,多有不同或相反之地方,吾人须要留心矫正,先从外表之姿态言,应要依照下列四项:一、虚领顶颈,顶颈是指头容正直,仿佛有颈贯顶之意,头为一身之主宰,头容正直,精神方能振作,不过正直之中,宜含虚灵(即不用力之意,方为合法,十三势歌云:满身轻利顶头悬。),若意外遇到跌仆时。而头部不致触地受伤,即此"顶头悬"之功。  相似文献   

16.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17.
王志远 《武当》2012,(6):14-16
太极拳论王宗岳[正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校勘](1)本篇全文采自陈微明的《太极拳术》(2)许靇厚,即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和陈炎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篇题《太极拳经》。改论为经,实非笔误,乃推崇之意。  相似文献   

18.
《精武》2008,(7)
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姜容樵原注:"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歌诀二: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歌诀三: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歌诀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歌诀五:棚捋挤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歌诀六: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以上《太极拳谱歌诀》六首出自姜容樵、姚馥春合编的《太极拳讲义》。《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发行,在书中自称太极拳谱是"乾隆旧本",但也乏史可证。  相似文献   

19.
尤志心 《中华武术》2007,(11):32-34
我写的《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在《中华武术》杂志发表后,一些网站纷纷进行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内劲"并非肌肉力,而是一种丹田之气。为了辨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它具有整体  相似文献   

20.
张三丰  王宗岳 《武当》2011,(9):11-12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大河",在《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为"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拥捋挤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