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3.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现象.搞清这些现象,对搞好古典诗歌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以下结合课本教学,简单地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谈古诗鉴赏     
朱曦 《新高考》2011,(Z2):44-44
古诗鉴赏题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并不算大,却是争取高分拉开差距的关键性部分。在具备一定文言文功底的情况下,如果掌握了答题技巧,得到满分也并非难事。下面从诗歌的内容情感与艺术技巧两方面出发,谈谈鉴赏古诗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刚 《考试》2011,(Z4)
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现象。例如: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相似文献   

7.
对虚实手法的鉴赏,是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中的一个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一考点没有系统的认识.只要我们帮助学生对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进行系统归纳,突破这个难点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杜荣 《现代语文》2014,(12):157-158
在近几年语文高考古诗文的鉴赏题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多次作为主要内容而受命题者的青睐,因而,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是高考语文教学中诗歌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许娟 《语文天地》2009,(11):34-35
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这是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表达技巧。而诗词中虚与实的概念容易混淆,不易分辨。在这里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现象,整理一下,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辉煌璀璨。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本着一个学诗者的初衷,浅谈一下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一、古诗词的虚与实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吴乔从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去辨析古诗词的虚实结合,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占典诗歌讲究韵味,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技巧。正如虚实相生给人一种虚虚实实雾里看花飘忽难定的感觉,虚实相生作为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让许多中学生望而却步,无所适从,清代的李渔更是在《闲情偶寄》中认为艺术做到虚实结合:“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诗歌注重虚实辩证统一。本文以部分古代诗歌为例,对其以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写法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有中考作文命题研究者指出,实题已经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一种重要题型。何为“实题”?我们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是初中生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形象。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得到的。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歌含蓄蕴藉,可以大大丰富诗的内容,开拓诗的意境,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抒发得更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回味无穷。一、具体描写为实,抽象情感为虚。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温酒斩华雄"一回为例论述小说,既写了战争,又突出了人物性格,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关羽这个超群绝伦的古代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一.典题展示(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谢晓艳 《现代语文》2011,(12):41-42
2010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第9题诗歌鉴赏: 送魏二 王昌龄  相似文献   

18.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相似文献   

19.
说“绝杀”     
赵立伟 《现代语文》2010,(4):139-140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20.
考点直击虚实之法,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技法。综观各地高考题的考查侧重点和设题角度,对诗歌中虚实之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眼于诗歌结构或内容的梳理设题,要求考生把握诗歌虚实分写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