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2.
《草》是于老师二十多年前上的课。这个课例不知被多少人赞美过,写文章引用过。它的确是大家公认的古诗教学的经典。这节课好在哪里呢?好在深入浅出,变抽象为形象。于老师巧妙地运用板画演绎了一堂令学生永生难忘、也令听课的老师和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古诗教学课。师“: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见图1)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  相似文献   

3.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文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我们在湖北省荆门市观摩了徐州市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讲读课,教学古诗《草》。在将要结课的“巩固知识”这一环节,于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段表演,至今记忆犹新。现实录这一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5.
《草》是于老师二十多年前上的课。这个课例不知被多少人赞美过,写文章引用过。它的确是大家公认的古诗教学的经典。这节课好在哪里呢?好在深入浅出,变抽象为形象。于老师巧妙地运用板画演绎了一堂令学生永生难忘、也令听课的老师和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古诗教学课。  相似文献   

6.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12,(35):35-36
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快速走进教室。这堂是大家最喜欢的心理健康课, 美女于老师已经等在教室门外了。教室里安静下来, 于老师微笑着看着同学们, 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在我们人生的坐标上" 几个大字。"同学们, 这是我们这节心理课的题目。请大家准备一张纸。"于老师带领大家画 " →", "请大家画长一点哈!" 老师说。"老师, 你让我们画的是数轴吗?" 有人问。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得好。上好课对于永正老师而言是一种自觉的追求。他说,学生心中的好课,是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审美情趣、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于老师赞美自己上学时遇上的恩师,说这几位老师"已经和他们的课融为一体了——课即师,师即课"。于老师以自己的老师为样子,几十年锲而不舍,在教学的征途上拾级而上,臻于化境,呈现了人课一体、生命升腾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习作指导课,课的主要流程为让学生依据语文书中的一段话,学习其中总分式的表达方法练写一段话。课的设计很简单,然而教学效果出奇的好,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能说会写,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均被老师一一验收过关,怎一个"扎实"了得。这样的设计许多老师都会,甚至更精彩,可老师们为什么就是达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远没有于老师这样的教学境界呢?课后,于老师在解读此课的过程中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我们的老师不仅是教过了,教对了,还要让学生学会了!"要取  相似文献   

9.
何谓"儿童立场"?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的阐释,于永正老师虽然没有明确表述,但在他的课例中无一不渗透着对儿童的尊重,对语文的理解。潜心阅读于老师的课例,总能感受到于老师鲜明的儿童的立场,于老师将语文学科本体性、实践独特性与儿童主体性需要有机融合,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一支粉笔,一本书,能上好课吗?后网络时代,有人充满惶惑与疑虑。于永正老师常常一支粉笔、一本书地浸在课堂,无论是参课学生,还是观课老师,都觉如沐春风。记得,一次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课一开始,于老师就单刀直入:"同学们,请拿出你们的小手,跟我一起写课题。"于是,跟着于老师的板书,孩子们伸出嫩生生的小手一丝不苟地在空中书写着课题。"‘小’字的竖勾,勾得要有弹性!"头发花白的于老师边正楷范写板书,边在关键笔画提点学生注意写字要领与神韵。  相似文献   

11.
《草》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首诗歌。背诵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于老师在《草》的复习课中,以背诵为主,其中穿插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巧妙地进行了思想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草》背  相似文献   

12.
一于永正老师上的古诗《草》是一节令人拍案叫绝的课,是古诗教学中的一朵奇葩。李伯棠老师称之为“一件教学艺术的珍品”,高林生老师称之为“古诗教学之中的精品”,如果让我说,我会称之为“古诗教学中的极品”。于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寓庄于谐,寓教于嬉,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可谓精彩之至。但为课锦上添花的还有学生的精彩。于老师让学生联系第四句想一想边教边悟2003年第10期当代教育科学“烧不尽”的意思,学生灵机一动,说是“地下的草根没有烧着”。于老师表示赞同后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作为地面,又在地下画了草根表示“烧不尽…  相似文献   

13.
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于萍老师执教了"问题的解决"一课.于老师从一道练习题入手,在探究情境、探究过程、探究反馈时进行了有效引导,生成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有限课堂空间的无限"升值".  相似文献   

14.
应试教育背景下低效率、低效能、低效益的"耗课"现象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顽疾",自己对此感受颇深,现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写真,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耗课"到底耗掉了什么?在笔者看来,"耗课"耗掉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老师的创新灵性,是语文的活泼生命,是文化的民族精神。一、"耗课"耗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眼下,大、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耗课"状态下,学生的个性学习只能屈从于老师  相似文献   

15.
<正>于永正老师要来学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我被选为十一名讲课教师之一。知晓这一消息,我心潮澎湃:该怎样展示最好的自己?于老师会欣赏我的课吗?周末的两天,我沉浸在备课的幸福与焦虑中。第一日:我要与于永正老师同课异构新的一周来临,课的雏形已经"出  相似文献   

16.
我属牛,草是牛的营养之源。我是教师,于老师是我的学习之源。上世纪90年代初,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早已蜚声大江南北。可对于我这个还未出道的中师生而言,对于老师最初的印象,还仅仅只是一堂《草》的录像课。当时,我无法用高深的理论诠释这堂公开课。只能凭自己的直觉理解和欣赏。对我来说《,草》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当时风靡全国的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真的没想到语文课竟然可以这样上,真的没想到小语界竟然有这样了不起的男老师,真的没想到!从那一刻起“,向于永正学习”的种子就深深地埋在我的心田。我明白,自从吃了那第一口的“草”,我这头…  相似文献   

17.
抽象画     
《考试》2005,(3)
向美术教师交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纸说。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生:"牛吃草。"老师:"草呢?"学生:"牛吃光了。"老师:"牛呢?"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里干什么?"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一次有幸现场观摩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学生多次断句破句的结巴朗读,让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指导,让本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课后,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朗读问题。贾老师的博文《老于的忧虑》("老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中再次提到了这个令前辈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一次和于老的会面交谈,于老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  相似文献   

19.
我属牛,草是牛的营养之源。我是教师,于老师是我的学习之源。上世纪90年代初,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早已蜚声大江南北。可对于我这个还未出道的中师生而言,对于老师最初的印象,还仅仅只是一堂《草》的录像课。当时,我无法用高深的理论诠释这堂公开课。只能凭自己的直觉理解和欣赏。对我来说,《草》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当时风靡全国的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真的没想到语文课竟然可以这样上,真的没想到小语界竟然有这样了不起的男老师,真的没想到!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