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狂颠踉跄话醉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醉拳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寓藏武术进攻与防守技术为一体的象形拳术。其特点是快速多变,出奇制敌。并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实用价值,倍受习武者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 醉拳内涵极为丰富,仅醉拳套路即分为“醉八仙”、“太白醉酒”、“武松醉跌”及“鲁智深醉打山门”等等。现在  相似文献   

2.
饮茶与长寿     
明代顾元庆在他的《茶谱》里说:“人饮真茶,能消食去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不可一日无茶。”日本荣西禅师所著《吃茶养生记》中说:“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也。”多少年来实践证明,饮茶确有延年益寿之功能。我国唐代有一智僧,活到130多岁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玄宗知道后,把他叫去问道:“你如此健康长寿,吃的何种仙丹妙药?”和尚答曰:“吾性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朱德委员长一生喜欢饮茶,并且喜欢饮庐山云雾茶,活了90岁。他曾写过一首诗赞道:“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  相似文献   

3.
梦游     
张孚 《垂钓》2006,6(7):67-67
老f是报社的主任编辑,除了一级作家的头衔外,还被众钓友封为“国家一级钓鱼迷”,其显著特点是在钓鱼的全过程中能够做到与众不同,具体表现为前半宿收拾钓具,后半宿躺在床上“翻饼”,早晨一出门就彻底晕菜。  相似文献   

4.
徐达东 《中华武术》2004,(11):57-57
“武玄醉八仙”原名“易道搏技”,又叫“醉道”或“醉八仙”,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无从可考,其雏形“修道”大致产生在先秦,汉朝既已形成完整体系。其出处目前仅有的文字记载是生卒年代已不可考、道号“真阳子”的前辈所著的《修真正义》。该文说:“昔太祖修道于上京,入悠然恬淡之境,出痴疯飘逸之形。爰弟子视之谓日:师或醉焉?师日:斯道之真象也,其示与貌,其出于质,夫今汝醉然,或以是名乎?爰此名之初成乃《醉道》也。”  相似文献   

5.
垂钓似酒     
某日,与友对饮。言及钓事,友曰:似酒。初闻不觉,细品,甚是。 饮酒,可以自斟。或酒肆或家中,摆一二盘小菜,来一个“小二”(北京人对100克装小瓶二锅头酒的简称),舒筋活血又精神亢奋,疲惫、烦恼一扫而光。当然更有气氛的是共饮。无论是分房、结婚,还是中彩、提级,都是值得大大庆贺的事。大家推杯换盏,个个脸红耳热,亲情友意缭绕席间。但不可过量,过量必醉。既苦了自己,又烦扰了别人,实是饮酒大忌。 垂钓可与饮酒类比。天清云高之际,独自抛竿理丝于溪河之上,看远山如黛,听草虫呢喃,嗅泥土清香,真的是心旷神怡,似酒…  相似文献   

6.
跳水忧思录     
高有高的险境,大有大的难处。 一路称霸的中国跳水所向披靡,屡屡高吊众人的胃口,“忧患教练”徐益明的告诫一直成为他的“自我感觉”。谁都不会轻易相信,中国体坛实力最强的“王牌之师”也有什么“忧患”。 西出阳关去,故人醉他乡。中国跳水大军正独自品尝着“高处不胜寒”的阵阵凉意。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摘     
马晓春以半目之差输掉春兰杯,在网络上招来了一阵狂风暴雨般的攻击、谩骂和批评。这部分起因于马晓春自己,输棋之后既不参加闭幕式又不会见记者,当然不得人心。对此,马晓春在心平气和之后也深感懊悔,并已在“中国体育报”和“北京青年报”上向各方表示了歉意。另一层原因则来自于某些煽风点火的媒体:先是有“马晓春大赛前夜酗酒”这样典型的假新闻出世,紧跟着又有人唯恐天下不乱地在文章后边加注上“饮白酒半斤”之类的花边。再到后来,在某个大网络媒体的新闻栏中,甚至出现了标题为“中国围棋高手普遍缺德”的哗众取宠之作。种种迹象表明,有不少人希望看到马晓春就此倒下。但对本编而言,深感困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即中国棋手在参加众多冠以“世界”二字的赛事时,究竟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国家?外国棋手大多代表个人参赛,赢棋满载归,输棋一场空,故此,对局结束之后半句话也没有,拍拍屁股一走了之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形之下,中国棋院对中国自己的棋手即将提出哪些要求?为将来考虑,似平应该有个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紫韵     
雨岚 《收藏界》2010,(7):52-52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 汪诗中这一丸比珠玉还要珍贵的“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宜兴的紫砂泥。江苏宜兴,古名“阳羡”,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水土宜陶,砂壶宜茶。用这里的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历来是爱茶之人的心仪之物。北宋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爱其茶、泉、壶,有“饮茶三绝”之说;明代李渔也有“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的赞誉。  相似文献   

9.
孟耀虎 《收藏》2007,(11):70-71
临汾古称平阳,平阳窑在今临汾龙祠、峪里一带,窑区范围较大。平阳窑在早期文献资料中未见记载,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记述:“平阳窑,在山西平阳,宋时所建。其胎与釉皆白中闪黄,微具土色,而制皆仿北定居多,故又称日土定。平阳真者,其胎之色纯似黄土,其质在半瓷半瓦之间;其釉光而且润,细而发黄,多有蛇纹开片。”许氏所说平阳窑白瓷的胎釉之色和今天的考古发现相近,  相似文献   

10.
阳朔游钓记     
梁富容 《垂钓》2005,5(9):42-44
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而阳朔县则有“山水甲桂林”的美誉。有名诗云:“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正国为这样,从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到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名人,无不为阳朔山水神迷意醉,留连忘返。  相似文献   

11.
野趣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6,(20):62-63
唐末诗人李洞有一首《赠王凤二山人》诗,里面有一句“休棋各枕奁”。乍读之下,真让人不可思议。下棋下累了,一人枕一个棋奁睡一觉。浪漫是够浪漫的了,但是能舒服吗?我真不明白,圆不溜秋个棋奁,能作枕头用吗?现在我们看到的扁圆形棋盒,材质名贵,做工考究,形态典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但要用它来当枕头,恐怕就不好使了。下面就是原诗,读者朋友可以自行阅读,看我说得是否有道理:  相似文献   

12.
棋儿视线     
幸福的家 从去年夏天以来,小林光一已连续三次在锦标赛中败北,难道小林从此就将在棋坛沉沦下去吗?不,有幸福的家庭作后盾,小林终于又重拾往日神彩。棋圣 ★历史上最早被称为“棋圣”的人是三国时吴国的严子卿和马绥明(晋朝葛洪的《抱朴子》有载:“严子卿、马绥明,于今有‘棋圣’之名焉。”)。围棋之最名人 ★围棋史上第一个获得“名人”称号的人是日本的日海和尚(即一世本因坊算砂)。丰田杯欧洲围棋大赛特别报道 丰田杯欧洲围棋大赛总决赛于今年4月13日~15日在巴黎市鲁米埃尔斯体育会展中心举行。此次大赛于去年4月在米兰…  相似文献   

13.
枯棋与势棋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6,(13):67-68
阅读古代咏棋诗的时候,发现诗人写到棋子时,有用“枯棋”一词的。如宋胡宿《寄昭潭王中立》诗日:“十干美酒花期隔,三百枯棋弈思沈。”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诗日:“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撙。”为什么把棋子称作“枯棋”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之心,很想探索个究竟。  相似文献   

14.
悦剑 《健身科学》2013,3(3):39-39
命名玉枕,顾名思义,就是用玉做成的枕头。古人是非常喜欢玉器的,当时一般大户人家里都喜欢拿玉来做枕头,夏天枕着它,感觉冰冰凉凉,十分舒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那首流传千古的《醉花阴》里,还曾写下“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佳句。想想看,睡在如梦如幻的纱橱帐内,头枕着玉做的枕头,夜半时分,整个身体感受着枕上传来的阵阵凉意,正映衬出主人内心深处的落寞和寂寥。  相似文献   

15.
一、武术思想中“艺为智出”的原理艺,最早是人的一种劳动行为。这种劳动行为要有完满的结果,即要“成于事”,就要求行为主体有一定的技巧与能力,因而“艺”又引申到“技”与“才”之义,于是就有了“技艺”、“才艺”之说。晋代葛洪说过:“创机巧以济用,总音数而并精者”①,都是“艺人”。可见“艺”的涵义已扩大了许多。先秦思想家孔子曾提出“游于艺”,具体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艺事。朱熹解释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也。”因这里所指游艺,是…  相似文献   

16.
黄英忱 《垂钓》2001,(11):35-35
手竿“8”字遛鱼法,是广大钓友熟知的一种较为科学的遛鱼方法,本文不再赘述、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手竿较软、钓线较细、钓钩较小且钓上大鱼时,采用它就很难奏效。因为采用“8”字遛鱼法的前提是竿线能承受住大鱼的重量和冲击力,一旦这种力量超出竿线的承受力,就很难使用。勉强为之,不是竿折就是线断,使大鱼逃之天天。  相似文献   

17.
兵临城下 《垂钓》2014,(6):38-43
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春分”第三天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如期而至,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目之半,故谓之分。”  相似文献   

18.
胡献国 《武当》2004,(11):57-58
菊花,又名北菊花、黄菊花、滁菊花、杭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自古以来,菊花不仅是著名的观赏花卉,而且其入食可制成各种美味佳肴,如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说明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有餐菊食花的饮食习惯。李时珍对菊花也颇为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相似文献   

19.
李树军 《精武》2009,(4):54-55
北京杨家派,即世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所传,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所习亦各不同,大致分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答日:“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功夫。到运用时,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家先(提供者接:指杨少侯)现在练的,都是打人法则。”其意若日,倘若在平稳静水之中,尚不能游泳,欲涉惊涛骇浪之江海可乎?有如习骑马,粗浅之慢步未有把握。而欲跳跃障碍物可乎?古人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近,实为至理名言。总之,打人之事,非日常所需,而健康实为须臾不可相离。试问吾辈,何者为要?本人所说,皆属平庸之谈,卑无高论,倘读者能循次而进,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于健康上不无裨益。至于惊奇骇俗之谈,好高骛远之谈。  相似文献   

20.
竞技运动中人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玮 《体育学刊》2007,14(8):20-23
当今我国竞技运动异化现象有深刻的“生命异化”背景。对此有三个方面值得剖析:一是人具有双重生命本质,而非单一的生命轮回,是“类生命”对“种生命”的超越;二是竞技运动中群体本位意识严重,遏制了人的个性发展;三是竞技运动中完善“硬约束”的同时,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软约束”。在社会转型时期,要解决竞技异化问题,必须从人的“生命本质”入手.而教育是人在竞技运动中实现生命跃迁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