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力 《体育教学》2002,(5):52-52
在游泳教学中,我为了让初学者尽快学会游泳,首先是让初学者熟悉水性。其目的是,让初学者体会、了解水的特性,逐步适应水的环境,消除怕水心理,培养对水的兴趣,并掌握游泳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常采用在“水中行走练习、呼吸练习、浮体练习、滑行练习”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训练学生,应该说对初学者熟悉水性是很有效的,可其实不然。究其原因,发现学生用以上方法在熟悉水性的过程中,因头没在水里,双眼须紧闭,而造成除了怕水的心理外,还产生因看不见光(或物体)的恐惧心理,于是学习效率极低。针对这个原因,我对本校1~6年级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1 熟悉水性是游泳教学开始的关键环节1.1 在齐腰深水中行走:初学者下水时,顿时会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现怯水的表现,如稍不留意,失去平衡就呛水。因此选择齐腰或陶深的水中进行行走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和了解水的特性,逐步克服怕水心理,增强学游泳的自信心。1.2 呼吸: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项目,要想在水中如同陆地一样自由,就必须学会呼吸。在陆地上是用鼻子呼吸,而水中是用嘴呼气、吸气,教学时先在陆地上练习呼吸动作:吸气——短暂的憋气——呼气。然后在水中练习,也可在同伴帮助下进行。  相似文献   

3.
怕水心理是游泳初学者的普遍现象。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即初学者不习惯水的环境和不习惯在水里的呼吸。所以游泳初学者必须经历克服怕水心理,熟悉水性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游泳初学者的怕水心理呢?以下是笔者从事游泳教学十多  相似文献   

4.
怕水心理是游泳初学者的普遍现象.这是由于游泳是在水的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游泳教学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教学,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即学者不习惯水的环境和不习惯在水里的呼吸.所以游泳初学者必须经历克服怕水心理、熟悉水性的过程.这就是游泳教学过程中首先  相似文献   

5.
熟悉水性是初学游泳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熟悉水性是初学者通过学习水中的一些基本技巧,体验水环境的特性,克服怕水心理,奠定学习游泳技术动作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进行熟悉水性的教学,我们依据熟悉水性的一般规律和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熟悉水性的教学方法,归纳为教学“三部曲”。  相似文献   

6.
熟悉水性是初学游泳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熟悉水性是初学通过学习水中的一些基本技巧,体验水环境的特性,克服怕水心理,奠定学习游泳技术动作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进行熟悉水性的教学,我们依据熟悉水性的一般规律和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熟悉水性的教学方法,归纳为教学“三部曲”。  相似文献   

7.
怕水心理是游泳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围绕这个主要矛盾,本文设计一个游泳自然法教学模式,使初学者按照教学步骤学会了游泳,而不会有强烈的怕水心理刺激,教学安全性自然得到提高。 第一阶段:陆地学习正确蛙泳动作技术,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为在岸上做动作不存在怕水心理,学生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蛙泳动作分为腿、手、呼吸配合,第一次课多化时间把所有蛙泳腿和手动作教给学生,教学重点是蛙泳腿,教学关键是学生在岸上的动作一定要准确而且要熟练,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下水后不会忘记动作的要点。其次,在教学…  相似文献   

8.
李红兵  李莉  夏兰 《游泳》2002,(5):23-24
学习与掌握蛙泳技术的教学顺序是从熟悉水性开始 ,进而再从腿部动作、手臂动作、手臂与呼吸配合动作、完整配合四个步骤进行蛙泳技术教学。在这一系列动作与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熟悉水性 ,适应水的环境 ,使学生消除怕水心理 ,初步掌握水中浮起、维持身体平衡、由浮体到站立的方法 ,以及浮体时身体的水平位置和流线型姿势不仅是学习蛙泳的前提条件 ,而且也是关键的第一步。一般说 ,在这第一步的教学中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上是以教科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主。而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对高校女生的教学中 ,长期以来始终…  相似文献   

9.
殷玲玲 《游泳》2001,(1):28-29
游泳普修课的教学任务要求 :非游泳专业的学生在一定的学时里 ,需掌握两种或三种竞技游泳姿势。众多的大学生都是初学者 ,因此熟悉水性就是游泳技术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然而在熟悉水性阶段 ,所教的动作都比较简单 ,练习起来则比较单调 ,容易产生枯燥的感觉。为了解决此阶段厌学与怕水的心理障碍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总结设计成绩量化指数进行教学 ,并采用了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水中游戏 ,较好地调动了初学者的学习兴趣 ,创造了一种“玩水”中练游泳的气氛。一、练习内容的量化设计与教学熟悉水性的目的 ,是让初学者体会水性 ,…  相似文献   

10.
熟悉水性ABC     
熟悉水性是游泳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游泳初学者必须经历的首要阶段。那么,怎样使初学者尽快掌握这一技术呢。第一步:水中走动水中走动的目的是让初学者适应水的环境,消除怕水心理。 1.水中走步:先扶池壁  相似文献   

11.
在初学游泳的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先进行熟悉水性的教学,然后再学习各种游泳姿势。熟悉水性教学的目的是让初学游泳适应水的环境,了解水的特性,消除恐惧水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一、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水中的学习和体验,了解和体会水中游泳活动的特点,逐步适应水中环境,消除怕水的心理,培养勇敢、坚毅的精神。2.通过系列的水中游戏,掌握正确的水中呼吸和换气方法、水中行走、漂浮与滑行的技巧,提高水性。3.通过模仿老师示范,初步学习蛙泳的技术动作,体验蛙泳动作。4.通过水中游戏和学习,提高水中平衡能力、协调性和促进完善心肺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尽快消除“怕水”的心理障碍,保证游泳技术教学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根据运动心理学的原理,通过在熟悉水性教学后安排“跳水练习”,以求克服“怕水心理”的困扰,顺利完成游泳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一、“浮沉呼吸法”的概念及其意义浮沉呼吸法是指初学游泳者首先熟悉水性,掌握水中呼吸及深水浮沉呼吸,然后从踩水练习到踩水前进,这样一个全过程。深水浮沉呼吸,就是在深水区把着池壁吸气,然后垂直下沉呼气,这样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在以往的游泳教学中,都是要求学生先学会蛙泳,即让学生先熟悉一下水性,接着就进行蛙泳腿、手臂及配合练习。采用这一方法,虽然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游泳,但是整个教学时间很长。因为初学者在水中还没有掌握呼吸,要他在一个缺氧的条件下掌握蛙泳腿、手臂等动作,是相当困难的,所以费时间较多。而中学的教学计划中游泳课的教时是很少的。因此,在一般中学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游泳教学是困难的。为此我们进行了“沉”“浮”呼吸法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5.
游戏在少年儿童游泳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中的集体游戏,可以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游泳教学可以广泛运用游戏这个方法: 熟悉水性阶段。绝大部分练习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教学任务,如帮助学生克服怕水心理,可组织少年儿童在浅水中进行赛跑,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兴奋情绪能使其忘掉对水的畏惧。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院系的游泳教学中,由于男女学生的游泳原始情况不同,给游泳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实践表明,为了解决学生怕水的心理障碍,抓好熟悉水性练习,重视模仿练习,安排好分解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蛙泳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掌握好蛙泳技术。  相似文献   

17.
游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中山大学何江海一、心理训练的作用游泳运动是在水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运动。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中首先遇到的困难不是怎样去学习技术动作,而是解决初学者的怕水心理。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应从学习游泳的第一次课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进行,使学生尽...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各种不同形式的水性练习,促使学生尽快熟悉水性,消除惧水心理。但不能忽视对基本动作具体要求,尤其做滑行和换气练习时,更要强调基本动作规格,并予以严格要求。通过实验证明,水性好的学生4——6天便能掌握蛙泳动作技能。因此,在启蒙教学中,对水性练习不可忽视,应为基础教学重点内容,可采用直体滑行与换气动作循环的形式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9.
<正> 少年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呼吸系统的功能尚不健全。学习游泳时,初学者常因在水中呼吸困难而导致肌肉僵硬,手忙脚乱。所以,初学游泳不宜先学臂腿动作配合,应先学呼吸方法和做适应水性的练习。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就可以消除在水中的恐惧心理,对学习游泳具有重要作用。在练习呼吸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单调,枯燥,练习时可穿插一些陆上模仿动作练习和水中借助漂浮物的辅助练习,以激发兴趣。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1.适应凉水刺激。在池边用盆或水桶往练习者身上、面部浇水,要求平和呼吸。 2.适应水性练习。沿池边行走,体会水对机体产生的浮力与阻力作用。根据需要决定练习距离。 3.在陆上练习水中呼气。用盆或水桶装满水,练习者深吸气后嘴鼻入内,再用嘴慢吐气,重复练习。  相似文献   

20.
1、前言少儿游泳教学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对游泳的兴趣,熟悉水性,学会竞技游泳技术。这时期也是游泳教学和选材的最佳时期。由于水环境与陆上环境的差别,加上游泳时身体姿势为俯卧和仰卧,初学游泳时会感到不习惯,特别是水中呼吸与陆上的差别。开始学习时,儿童自然会产生紧张,动作僵硬、呼吸急促等现象。这种现象在整个初学游泳阶段,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练员除了用积极的语言帮助儿童建立信心,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性、娱乐性练习外,还需在教材教法安排上,更加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运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