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然而,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现分析如下: 一、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不够,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多,在教材处理上贯彻的是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在教学中不大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一种标准来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却要求“大一统”,这虽然对管理和组织教学有利,…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个能独立面对社会挑战、具有主体意识、积极探索创新、能接纳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的人。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校成为创新的基地。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一、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课改教学理念是以“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动”字,重在“创”字。使学生在动中得到锻炼的价值,在创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富于幻想,敢于实践的小“将军“,他们活…  相似文献   

3.
刘琦 《精武》2014,(36):69-70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要素。同时它也会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否含有新内涵是否有具有生命力,学生丰富的情感意识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过程、意识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针对在体育课堂中已有的教学特点和体育运动它所独特的特性,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该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结合体育教学 ,我们应当如何做呢?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运用学习提示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运用讨论法 ,引导学生思考判断 ,追根求源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体育文化 ,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顽强的意…  相似文献   

5.
体育院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遵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示精神,旨在探讨体育院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创新思维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 ,因为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 ,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兴趣 ,确立自己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  相似文献   

7.
小学体育创新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体育教学》2000,(6):27-27
体育课怎样创新?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作为我们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体育教学从“新”字上下功夫,应在培养学生兴趣、习惯上作文章。有了兴趣,有了习惯,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一、变化集合队形,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都好新好奇,我们应保护好这种好奇心,这是创新人才的心理基础。所以可先从简单的、平淡的集合队形入手,用不断变换队形的方法,来满足学生好新的心理需求,激发学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和经济发展,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的核心。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教学大纲的要求,它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这些新的要求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对体育教学进行适当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机制被引入各个领域。笔者认为,将创新机制引入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我国体育教改中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创新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0  
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视角,论述了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认为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应采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考核体系创新等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锻炼身体的能力,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茹萍 《体育科研》2004,25(4):63-64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体育教学的开放性、超越性,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下基石创新的特点就是开拓和开放。体育教学场景开阔,尤其在分组活动或自由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表现欲望得以充分的挖掘和体现。(二)体育教学的活动性、练习性,为创新能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教育在教学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有比较的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中学教育中积极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人人都有拓展创新的潜能,但拓展创新的潜能能不能挖掘出来,关键要看我们教师对学生拓展创新培养的意识。笔者在高中体育循环教学中积极探索,发现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15.
李全什 《精武》2011,(A1):47-47
本文主要在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树立的"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唤起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赵林 《体育博览》2011,(7X):48-49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校体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荆冬青 《中华武术》2001,(12):33-33
一、在各个环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动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非要求学生去发现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而是凭借体育教材,训练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和实践课堂创新教学,以精心务实为主线,着重进行了下面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创新精神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高校足球班的教学应围绕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创新意识来进行 ,在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 ,既要区别于体育院校 ,又要考虑体育改革的要求 ,在练习中减少单个技术的练习环节 ,把技术练习融入到 3至 4人的战术组合的程序教学中进行。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战术意识 ,使学生在组合练习中提高了传、控球的能力 ,同时掌握了练习方法并在练习中有创新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做指导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方法。1 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