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健康和体育课程标准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健康和体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1995年颁布的。该课程将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学习分为九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又分成九个学习水平。《课程标准》既阐述了课程的总目标,也提出了每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同时对每个学习领域学习结果的陈述也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一、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现以下的目标:1.获得有关参与身体活动、增强体能(健康的生长和发展)、加强人际关系、注意安全以及促进个人和群体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标准》2.积极参加有助于健康和参与身体…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给中学体育教育带来新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为了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精神,现行的中学体育课已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而贵阳市作为全国六个试验地区之一,也开始了近一学期的改革实践,通过实践,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出现了新的气象,现将所取得的成效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浅析新版中学体育教材《体育与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底,由教育部组织有关学者对原全日制普通初级和高级中学实验教材《体育》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教材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并于2000年7月正式出版,供全国初、高中学生使用。整套书有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共6册。每册分知识篇和方法篇两大部分。教材修改的原则和特点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尊重和修改相结合,采用的修改方法是新增、改写、前后章节调整和删除4种,以期在体育教育中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卢伯春 《体育教学》2008,(11):41-41
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及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分设”或“合设”的争论已非常之多,然而我们在研究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体育课程、健康课程时却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两门课程采取“合设”或“分设”课程模式的现象同时存在。其中,美国的新泽西州、纽约州等10州设置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尤他州、夏威夷、罗德兰岛等32州单独设置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2002年美国全国青少年健康纵向调查结果证明,学校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行为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更健康的一代人,加拿大安大略省制定了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以下作一简单介绍。一、健康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体质、健康与个人幸福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2.使学生养成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并且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3.使学生掌握能终身受益的基本运动技能。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类:1.健康知识(1)饮食与健康饮食与健康的教育包括营养知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实施方案》研讨会于2006年9月27-29日召开,会议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南通中学承办。江苏省100多所学校的代表及各市教研员3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体美编辑室主任耿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台湾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我国台湾省颁布了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是由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合并而成的。现简介如下: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指出,国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国民。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国民必须要有良好的体能,才能担当新时代的任务,所以健康应该是一切的基石。《课程标准》还引用了美国健康教育、体育、休闲和舞蹈学会对健康所提出的整体概念,即健康是由五个成分的安适状态所构成的:(1)身体适能:包括了解身体发展、身体照顾、发展积极的身体活动态度与…  相似文献   

8.
编制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要处理好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手段与目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几对关系,这对我们把握未来的学校体育的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考菲尔德学校(Caulfield Grammar School)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市郊,是一所享有良好声誉的百年私立老校,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课程实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理想得以实现、课程价值赖以生成的重要途径,是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愿景的战略通衢。为了切实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由课程愿景转变为课程现实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必须强化如下策略:体现中国特色,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运行机制;树立新观念,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实效,大力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重视条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课程资源保障;科研引路,充分发挥课程研究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教学评价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光 《体育教学》2002,(1):38-39
新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名称为《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的制订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一大飞跃,是体育课程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也是与国际体育教学接轨的尝试。如何对《体育与健康》课进行评价,也就是成绩考核成为体育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大纲》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的成绩考核,应体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实行选项学习无疑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一、开设体育选项课的现实意义1)符合学生客观实际,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塑造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4)对于实施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二、选项教学的实施方案1.学校的基本情况学校目前有57个教学班(高一、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健康教育基本内涵的阐释,以及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及课程名称的思考认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夸大了体育教育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而没有给健康教育以应有的独立学科地位,另一方面在内容上缺乏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性认识,并且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造成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极大困惑,不利于体育课程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达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正确的健康概念,是指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合适应能力各方面保持良好状态。因此,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由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强调学生身体素质达标传统的技术观念,向三维健康观念转变。体育课程应正确处理发展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的关系,使学生正确树立体质健康的自我概念,以全面促进学生健康达标。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8个地区81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中学《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程内容、结构开发深度不够,教法单一,缺乏地方和学校课程特点;②大部分中学没有开设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③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于依赖专家,能动性不够;④大多学校没有划拨专门的体育经费以专款专用;⑤校内校外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验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健  汪敏 《体育与科学》2003,24(5):25-27,49
认识、理解新课程是实施新课程的首要问题。原中学体育课程的本质是“知识”,新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是“经验”,经验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输,而且注重过程,注重在以直接经验、直接认识呈现知识的过程中所包含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新旧课程教学上的区别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此,需要构建新的课程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7.
18.
在辨析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内涵、层次关系、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讨论和分析;认为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约束性和灵活性问题是研究的关键;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优化的内涵、方式及原则,课程结构优化内容和策略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已有9年多的时间了,在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三条新的体育课程理念是值得全体教师进一步关注的:其一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虽然大中学的体育课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一滚到底”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一变革的成功还任重而道远。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内涵,认识健康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