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常听到关于试题的争论,焦点往往在内容、范围、难易程度、试题份量是否“超纲”、“超教材”等问题上。《湖南教育》这期刊出的两份小学数学自测题(下简称《题一》、《题二》),难易程度虽然不同,但它符合《大纲》要求,未超出教材范围,也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具体表现在下面两个特点上:一、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定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莫过于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在现行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中,“函数”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函数概念的引入方式为:引入实例(提出问题)→数学解答(引导)→推出概念(提炼).  相似文献   

3.
对高一学生来说,“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虽图形直观但表述抽象,虽思维严谨但理解困难。“单调性”是贯穿函数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高一数学教与学的一个难点。本文以中国大陆人教A版《数学1》、湘教版高中《数学1》及中国台湾高中《数学》第一册教材为例,就两岸教材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生成方式做对比研究,以期对此概念的教与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新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三册(选修Ⅰ)(下文简称“教材Ⅱ”)中的“边际成本”时,笔者及备课组老师均感到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江苏教育出版社在2005年推出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下文简称“教材Ⅰ”)中的“导数的概念”、教材Ⅱ中“导数的背景”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数学分析上册第二版》(下文简称“教材Ⅲ”)中的“导数的概念”作了一番调查与思考.1在教材比较中看“边际成本”本文首先从导数学习…  相似文献   

5.
看了《福建教育》2010年第1期邱廷建老师伪E念教学的常见误区及其对策》一文,笔者颇有感触。笔者曾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着怎样的误区”、“新教材中数学概念有什么特点”、“数学概念教学该采取哪些对策”等问题进行过调查、分析,现结合人教版教材中数学概念的编排特点分析概念教学出现常见误区的部分原因,并谈谈如何做好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6.
《课标(2011)》颁布后,青岛版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下面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的主要修订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注重几何直观思想的渗透 新教材在认识数学概念、理解算理算法、分析数量关系等方面均注重了对几何直观的渗透。1.动手操作,认识数学概念。新教材在“数学概念”内容的编排中,注重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借助对直观图操作形成直观感知来认识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1现状调查 在现行中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中,“函数”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函数概念的教学,在初中采用“变量说”,在高中采用“对应说”,这种安排基本上是遵循函数概念历史发展的本来顺序,也符合人们对于函数概念认识过程上的发展性、阶段性,但即便如此,  相似文献   

8.
纵览初中数学教材,有一个很容易忽略,但又不能忽略的数学问题:未释数学方法。所谓未释数学方法,是指在教材中广泛应用,但又没有给出解释的数学方法。如推导去括号法则时所运用的不完全归纳法;证明等比性质时所运用的参数法;解作图题过程中所应用的三角形奠基法、交轨法;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所采用的赋值法;推理论证时使用的分析法、综合法、同一法等等。这些未释数学方法同已释数学方法一样,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或解决已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其它问题,实现数学思想所采用的手段和工具。由于未释数学方法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对其掌握的情况往往成为学习考查甚至升学考试测试的对象。如例题,已  相似文献   

9.
所谓“不定义”的概念是指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的概念。一、小学数学中“不定义”概念的种类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定义”的概念,根据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诗经·卫风·氓》是古今传诵率、读本中选率最高的篇目之一,然而“氓”字字义至今未得定于一是。《韩诗》释氓为美,与诗旨大相乖违,自不足取。马瑞辰据《广雅》“甿,痴也”,解云:“氓又通作萌,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毛诗传笺通释》)今人有沿袭此说,释氓为“憨厚的汉子”者。马说实乃背离时代作演绎,《广雅》出自三国时代,而周代之“氓”并无“盲昧无知”义。《毛传》曰:“氓,民也”。此说势力影响最大,几成定诂,现存诸家注本、选本及教材多从之。据逻辑学,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毛  相似文献   

11.
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实验教材不再设“应用题”这一独立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数学概念及运算一起出现进行编排。这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更加强调应用题对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教材中,应用题已被“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陌上桑》由于其内容生动、脍炙人口,得到长期广泛地流传。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古诗注本、大中学校教材都予以收录,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对于诗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两句,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训释,主要分歧在于人们对“自”的解说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将其释为“自己起的名字叫罗敷”,例如哈尔滨出版社《古诗源·白话乐府卷》。第二种将其释为“本名为罗敷”,例如王瑛的《诗词曲语辞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民歌一百首》、马蜀书社的《汉诗选译》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高等学校教材《古代诗文选》。第三种将其释为“自命(自  相似文献   

13.
【课前慎思】《认识面积》是《面积》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仔细查看各个教材版本关于面积概念的表述,比较其中的不同表述,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笔者有以下教学思考:—、“面积”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在数学上,面积与时间、长度、质量一样,都属于“量的计量”。作为面积概念本质中“面的大小”并不是指“哪个面大、哪个面小”“相差”的意思,而...  相似文献   

14.
<正>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人教版《数学》中,这个概念被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它是学生在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之后学习的一个与其密切相关的数学概念。教材中对比例的概念建构设置了三个有进阶的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是“比例的意义”,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操场上和教室里两面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进行探究,发现某些比的比值相等。  相似文献   

15.
一、解题教学的提出和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数学教学是师生在统一的目标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进行的共同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素质。在《数学教育学》中,数学教学分成概念教学、定理和公式教学、数学语言教学和数学习题教学等几个部分。《数学教育学》没有“解题教学”这一提法,但在教学研究中,常常有讨论解题教学的研究文章,尤其是在《数学通报》等杂志中,直接就有“解题教学”这样的栏目。基于我们对于“解题”新的认识,我们这里用“数学解题教学”这一提法…  相似文献   

16.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定义则是一种明确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小学数学教材,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揭示了许多数学概念。其中除不定义的“原始概念”外,对教材里的绝大部分概念下了定义,但也有些在教材里没有下定义。如在四边形的认识中,教材对“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两个概念下了定义,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概念就没有下定义。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教学与管理》(小学版)第1期刊登了王志东老师撰写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拓展性知识的呈现及其教育价值》一文,笔者读后深受启发。
  “你知道吗”栏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拓展性知识的重要载体,是贯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文化的重要体现。2012年前苏教版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材中没有安排这一内容,仅在三至六年级教材中进行了安排。2012版的一年级教材中增加了“你知道吗”这一栏目,各册编排次数统计如下:
  在调查中我们有与王老师同样的感受,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你知道吗”内容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忽视了这些内容的教学。有的教师在公开教学中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只是用精美的课件呈现,实际未发挥多大的作用;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仅让学生自由阅读,“你知道吗”所要传承的数学文化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何在教学中将“你知道吗”栏目的功效落实到实处呢?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我们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的实验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大纲精神,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机地渗透于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这就为我们全面落实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 加强实际操作活动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特点,根据心理学研究,儿童认知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在教材中,编者对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和某些规律性的知识的得出,都安排了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实物,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规律,我们  相似文献   

19.
“短除法”作为学生“找最大公因数”与“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长期存在于传统的数学教材中。作为一项数学技能,在《数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是“熟练掌握”。而现在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直接将此内容删去。  相似文献   

20.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在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对概念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认识方程》后,笔者深刻感受到,要践行“若要取之,必先予之”。“取之”即为获得概念或形成概念,“予之”即给予学生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也就是学生在充分感知研究对象,经历丰富的体验后,经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再认等,完成概念的自主建构。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认识方程》一课的教学谈谈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