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文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优秀作品。它们虽然都是承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演变而来,但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超过了元稹的《莺莺传》。这里谈一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的情线景衬特色。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评者甚众,然于主旋律,情调构筑,感情性格的多层次性,矛盾冲突的最高境界等问题尚有探索余地,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点新探,以期引为注意,再拓新途。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长亭送别》历代传诵不息,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以情为中心的架构方式;随笔点染的人物塑造;精巧自然的时空设置;华美清丽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4.
王玮 《文学教育(上)》2013,(22):116-117
离愁别恨是我国古代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作为经典, 《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表现这一主题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情景交融、结构绵密、手法丰富、意境优美,堪为承前启后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被喻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其《长亭送别》更是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而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仔细研读这一选段会发现,这短短19曲其实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来抒写人物性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张生的钟情,莺莺的深情,达到了让人沉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透过这一选段的分析,也大致可为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作一个梳理。从抒情类型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与西方艺术不同,由于中国文化中贯有的“含蓄”风格影响,直接抒情在我国古典…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 ,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 ,激发联想和想象 ,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记·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活泼、抒情意味浓郁、个性化突出的语言 ,体会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而后从品味唱词和诵读唱词入手 ,让学生领会戏曲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7.
施桂芳 《语文天地》2009,(12):21-22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问美人”的艺术风格。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本文的点评: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戏剧文学奇葩。其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碗,深得骚人之趣。最脍炙人口的一折《长亭送别》,景物、人物情态、人物语言描写精彩纷呈,修辞技巧丰富多彩,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9.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一折重头戏。王实甫铺写了崔莺莺和年轻书生张君瑞相识相爱到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由于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应试。剧本情节夸张、渲染、细腻刻划了崔莺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作者以写词写诗的艺术功力来写戏写景,语言质朴、华丽典雅、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本折或堪称神光所聚、浑成和谐。  相似文献   

10.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词是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曾说:"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记》的语言既有诗词般的绮丽华美,又有口语似的生动活泼,书的第四本《长亭送别》一折堪称代表。  相似文献   

12.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作品之一。 《西厢记》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绩,我认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剧中写景、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语言清丽优雅、华美悦目、准确鲜明、生动后泼。读着它,你不能不为那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所感动,不能不为琅琅上口富有音韵节奏美的曲文所画出的景物所陶醉。《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色在《长亭送别》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脱化前人诗词 妙用典故传说 在《长亭送别》中 作者五处脱化前人古典诗  相似文献   

13.
“悲莫悲兮伤别离”。离别是人生普遍而重大的遭遇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作家笔下的重要题材。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面对离别的心态及离情别意的表达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本文试图从与诗词、小说和外国戏剧的对比中来归纳元杂剧的离别描写的特点。在我国文学史上,开书写离愁别绪之先风者是《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等等。汉魏六朝时的离别种种,则可以从《别赋》中大致领略:它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为题旨,分别写了公卿、侠士、从军、去国、夫方外和情…  相似文献   

14.
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著作权属于谁,学术界尚无定论。究其原因,恐多少与诸家对这首词下阕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句的理解有关。主张该词非岳飞所作而为明人伪托者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上京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省、而贺兰山在今甘肃省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之地,且贺兰山在古人诗文中皆实指而非泛称,“这首词若真出岳飞  相似文献   

15.
16.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激发联想和想象,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活泼、抒情意味浓郁、个性化突出的语言,体会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而后从品味唱词和诵读唱词入手,让学生领会戏曲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一些专家学者对《西厢记诸宫调》的难解语词曾先后作了注译、注释和考释,但尚嫌不够确当,值得商榷。举惺惺、二四、团剥、伽伽、顽羊角靶、骋无量、日煞到老、邓虏沦敦、针喇、羡觑、口啜、泼忏、骨胀等数例语词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王季思先生所注《西厢记》中的十个词语提出了质疑。作者对这十个词语的注音、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这是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中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进行了两次“看图拼音识字”的训练,但未进行过“句”的训练。根据这一情  相似文献   

20.
(一) 在加强语文基本训练中,不少语文教师针对学生易写错别字的毛病,注意对某些字进行字形解析。如讲到“被”字时,说明“被”是属于衣服一类的东西,因此从“衤”旁,“衤”就是“衣”字,如果把“被”写成“(礻皮)”,那就根本错了,因为“礻”不是“衣”字而是“示”字。讲到“恭”字时,说明“恭”是一种观念,因此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