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orst Zeinz Annette Scheunpflug 《美中教育评论》2010,(1):32-37
This research project focuses on the question: Which effects do teachers' attitudes have on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students' competences? The study is informed by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at competences and individual skills can be improved especially wh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confident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e of these variables and when teachers make this explicit as a central theme. In our intervention study, we investigate whether a chang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tting (moving from a focus on deficits to a focus on strengths) is able to enhance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students' competences, even across domains. 相似文献
2.
徐赐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13-15
郭富斌老师以其开阔的教学视野、独特的分析视角、现实的教学立意、严谨的思维逻辑、精当的素材整合。、生动的教学过程,践行着大历史教育观,并在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现出鲜明的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3.
陈玉驹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13,(11):11-1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费时低效,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尴尬现实。范红和王家伦两位老师撰文认为,当前“语文越来越难教”,“其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学脱离本位,烦琐浮华的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教学‘套路’的华而不实”,主张语文教学要“回归学科本位”。[范红,王家伦.语文教学:请回归学科本位[J].中国教师,2012j(5).]我个人认为,这两位老师还没有直抵问题的核心,“语文越来越难教”,不是“语文教学脱离本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立场有问题。 相似文献
4.
提升和改进教师的课堂表现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地评价教师的课堂表现水平则是相应基础。长期以来,评价教师课堂表现水平仰赖于评价者的经验性判断,尽管已有相关“量表”问世,但对于每个维度的衡量和观察也鲜有客观证据加以支撑。为了打开课堂这一“黑箱”,教育学研究者开始采用多种工具以采集、分析课堂中的数据,但目前研究者们更加注重对课堂中所采集的视频、音频中所承载的师生“行为数据”的分析。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带来了契机,利用神经生理数据来研究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与潮流,这一趋势对教育研究大有裨益。面向规模化的教师教育活动需求,需要构建融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学环境数据、师生教学生理数据、师生教学行为数据以及学业表现数据等“多模态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一体,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各类数据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智能课堂”,为教育学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基础。从而为科学评价、提升、改进教师课堂表现,促进教育学从经验研究走向科学研究,推动教师教育的变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阳光教育”的基本内涵:爱智共育的教育“阳光课堂”是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构建“阳光课堂”,首先需要把握“阳光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无论教育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教学”始终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朴素的课堂有效的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有效的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7.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反映了当前有关的新理论与新进展。所介绍的各种研究结论都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与应用。它鼓励教师去思考学生是如何发展和学习的;鼓励教师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作出决策;鼓励教师思考如何证明学生正在进行学习、正在迈向成功。 相似文献
8.
反思型教师:教师发展的理想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型教师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为依据,自觉地分析教育情境,认真调节教育思想与行为,以不断获得自我发展的教师。教师借助对自身教育观念及教学实践活动反思这一持续动态的过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更为科学,教学实践更符合教育规律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被动到主动:教师专业化依赖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由教师被动地接受专业化转向教师个体主动地进行其教学行为内涵上的“专业化”,就必须关注教师的成长,着眼于在学校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这也应该成为对教师实施职后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一次课堂意外的发生”,从教育教学效益的角度探析,我想说三个问题:(1)张老师这节课上对华某“顶撞老师”这一意外事件处理的环节效益高吗?(2)张老师以往的教学效益高吗?(3)张老师今后应该怎么做才有更高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活动,而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分析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反思,指的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阶梯,这是不容置疑的。确实,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通过反思找到了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努力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3.
粱健敏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1):66-68
生本理念与德育课堂实践的融合,促使德育课摆脱教育困境,实现嬗变。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本理念与德育课程相融相济存在很多巨大阻力。面对学生道德成长问题,德育生本化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梁健敏同志于困境中求索求变,从张力与限度及其关系处理维度,为我们完整呈现了生本理念下的德育课堂观察,既提供了破解问题的视角,又提供了问题解决策略。相信读者定能从中感悟出促进学生德性成长和教师素养发展的具体路径,促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我们在坚持生本根本方向的前提下,亦须正视由此带来的困扰我们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所谓课堂细节,就是课堂中的细小环节。对一堂课而言,课题的导入、提问的设计、老师的评价、学生的神情可都属于细节。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而课堂的精彩往往也是在教学细节中生成。因此,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教学细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吕宪军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12):56-57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总结,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想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剂,教师就要经常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多问几个问题。反思一:是否具有明确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于永正老师的课一直以素朴、扎实、大气、厚重而著称.其实,在这些鲜明特点的背后,还渗透着时下颇为流行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或“生本课堂”。什么是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根本的教育,它提倡教育应南“师为本”向“生为本”转变,即把围绕教师“教”的设计转向围绕学生“学”的设计。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进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成就了许多不可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7.
吴伟明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08,(8)
教育创造的虽不是脍炙人口的诗文,不是流芳百世的乐章,不是令人称奇的画卷,但却是人的智慧和心灵!真正的教育包含着智慧和心灵的唤醒。面对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育者掌握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教育者只有拥有一种固执、一种信仰,并施以深沉厚重的爱,辅以惊叹、鼓励、期待和发现,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进而产生神奇的力量和恒久的魅力。让我们为每个学生创造富有魅力的教育,建设富有魅力的学校!正因为如此,本刊愿意深度聚焦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愿意为这样一所优质学校锦上添花!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学校也像他们一样:特色,用行动证明;魅力,用实力说话! 相似文献
18.
一、课堂观察及其特点对于"课堂观察"概念的界定,陈瑶在《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认为: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江苏吴江张菊荣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包括执教者本人)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记时器、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从而对其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和建议,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发展的课堂研究方式。通过课堂观察可以让教师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反复阅读本课例,唐老师凭借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拓宽研究型课堂内容做了有益的尝试,真切可感,令人叹服.下面笔者结合课例内容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