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狐女的传说自古有之,最早的可溯及到大禹的妻子、夏启的母亲——涂山氏。相传,禹三十未娶,途经涂山,有九尾白狐来见,涂山民谣:“娶白狐者可为帝王。”禹遂娶之,即为涂山氏。涂山以下而声名显赫者,当属妲己无疑,不过与涂山氏的正面形象相比,这却是一反面的狐女典型,商朝因之灭亡,其人也被钉在千古红颜祸水之首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联系蒲松龄的创作意图和当时社会情况,结合《聊斋志异》中的具体人物和情节分析狐女的纯真与狡黠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东亚文化圈里的母狐一直被视为反面形象,"狐狸精"具有浓厚的贬义色彩。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刻画的狐女用智慧大胆追求爱情,展示出新女性的生存状态;用智慧挑战封建礼教,颠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历史传统;用智慧挽救爱人,令"狐狸精"成为美丽与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女性以狐女的形象出现 ,但她们身上更多地表现了人间女性的种种美德 ,这也体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歌颂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与色欲是一对矛盾,很难实现统一和平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文学幻想的形式,通过对大量具有"神性"而又合乎男性心目中理想女性标准的狐女形象的虚构,摆脱了固化礼教的束缚,满足了文人内在心理的众多潜在要求,在男性色欲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现实冲突中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的狐男形象,学人少有注意。作品中的狐父、狐书生、狐仆等狐男形象,虽然划分的角度不同,但自成体系,在各自的角度具有相对独立的类型特点:狐父多为人间现实中老父的写照;狐书生则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是蒲松龄豁达超脱思想的映照;其他如狐仆、狐仙、狐侠等狐男形象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前狐的形象多呈现宗教态特征,明清以来狐的形象转变为审美创作,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大批蕴涵着人性美的狐仙。本文沿着狐文化发展的轨迹,结合蒲松龄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去探求这一原因,并发掘《聊斋志异》中狐仙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狐意象,源于远古时期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两汉时期,它呈现出瑞兽和妖兽的双重身分。从六朝到唐代,狐在被神化和妖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在向人的方向发展,逐渐获得人的外形和气质。到了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和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聊斋志异》中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的狐意象,既是作者寄托情感、慰藉心灵、超越现实、实现生命价值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状况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精、狐仙形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与从古至今狐形象的演变关系密切;而狐形象的多样化又正反映了人性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因个性鲜明、人情味十足而经久流传。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的时候注重主次兼顾,使形象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双重特点。同时为了体现其理想化的特征,还运用诗意性的手法加以描绘,给人一种诗意朦胧,若即若离之美。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历年来有关《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所出现的有关商人的作品之多,可以说是前代的文言小说所罕见的。因此我们在欣赏花妖狐媚和科举士子形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这些商人形象。蒲松龄以其中肯平实的创作态度为我们描绘了各色商人,向我们展示了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细侯》之"细侯",忍心杀害亲生孩子,直接目的:一是报复富商,二是重归满生。其形象的深刻内涵在于:即便是一个宗法时代的普通女子,也要在世俗道德的笼罩下尽量争取个人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记录的大量战争事件,集中发生于明末清初的北中国。为了忠实表现乱世中黎元之悲,也为了谴责肆意的屠戮行为,作者选择了委婉曲折的笔法。如此一来,作者在为创作争得了合法空间的同时,也因语意指向上的模糊而引起后世研究者的争论。究其原因,源自于清初汉族士人普遍的内在生存困境———微妙的民族情感和欲言不能的内心压抑。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成功塑造了花妖狐魅、科举士子的形象,其中的农民形象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聊斋志异》写到农民的有四十多篇,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其中的农民形象作为一个类型,不应被忽略。农民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不仅在长篇历史演义,世清小说中存在着大量谋略描写,而且在言短篇小说中也有着精彩纷呈的谋略描写,《聊斋志异》中的谋略描写既秉承传统,又有独到之处,不仅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化,而且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悬念效果的产生等,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夫妻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生动体现了蒲松龄的儒家伦理观念,夫妻伦理是其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剖析了《聊斋志异》中的夫妻和睦和夫妻失睦的两种情节模式中所蕴含的伦理观,着重批判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并对一些相关的封建落后观念进行了辩证批评。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对服饰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与自觉,在《聊斋》中他表达了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容纳了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赋予了人物服饰色彩理智与观念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不同的颜色进行服饰搭配的和谐感与节奏感,彰显了他的审美准则与审美价值取向。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时尚审美观传达了丰富色彩背后的价值与意蕴,拓展了人们对色彩与美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