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还”字有两个读音,读二声huan(环)音时的主要义项有三:①返回原处或恢复原状,相当于回、归、来,如“还乡”、“还家”、“还俗”、“还阳”、“还原”、“还愿”、“借尸还魂”、“得胜而还”及毛泽东诗中“三十一年还旧国”等;②归还,如“偿还”、“还债”、“还愿”、“还本付息”、“好借好还”、“还我河山”及毛泽东词中“一截还东国”(此处喻造福亚洲各国);③回报、报复,如“还手”、“还嘴”、“还击”、“还礼”、“还席”、“以牙还牙”、“讨价还价”、“打不还手”、“血债要用血来还”等。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作付词用的“还(仍然)”同“也”字一样,是最活跃的汉语付词之一,通常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譬如,“孩子们还在唱歌”一句中的“还”字,表示的是“唱”这样一种行为仍在进行之中,而“小王还在生病”中的“还”字,则表示“生病”这样一种状态仍在延续之中。“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中的“还”字虽然也表示行为的延续,但却用在否定句中,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还需要两天时间”和“我还想多买一部字典”两句中的“还“字所表达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了——为“补充和增加”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副词“还”义项繁多,其中有些义项在特定语境中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也就是说,“还”所嵌入的句子传达“与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所以“反预期”的“还”具有主观性。根据“反预期”功能实现条件,我们发现以下6类义项和用法的“还”具有反预期语用功能:用于转折复句中、用于“比”字句、用在褒义形容词前表主观评价、用在“X还VP呢,别彤不用影何况Y”和“还VP/NP呢”两种句式中、作为一种语气词、“持续义”的“还”不负载句子重音时。“还”从动词虚化为副词,副词又主观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意象-图式”结构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其源义仍然滞留于副词“还”.正是源义滞留使得副词“还”具有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释“吏护还之乡”柳宗元《童区寄传》“吏护还之乡”一句,初中课本第三册注为:“送回他(到)乡里。之,指区寄”。这条注释十分别扭,实在使人难以接受。毛病在于强把“之”字作代词解。为了把“之”字当作代词,又不得不在译句时加进一个介词“到”。殊不知把这个“之”解作代词是讲不通的。“之”前有两个动词:“护”和“还”。“之”可以指代“护”的对象,作“护”的宾语,但不能同时指代“还”的对象,作“还”的宾语。显然,把“之”当作“护”和“还”的共同宾语,译为“护回他”,此路不通!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中的“遣丞为媒人”一句,一般都认为是太守“派丞到刘家去说媒”,向无疑议。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亦取此说。其实,这一理解是错误的,而且由于这一错误理解,从而造成了有关“寻遣丞请还”一段的千古疑案。关于“丞”,向有“县丞”、“府丞”二说。“府丞”说知道“请还”的是媒人,但既然自己做媒人,还请媒人“还”干什么呢?无法解释,不得已,只好“疑有脱漏”;“县丞”说不请媒人“还”,而让丞直接去当媒人,但“说有兰家女”是对谁  相似文献   

6.
一、字的教学。要注意讲清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例如“还”,有“huán、xuán”等读音。读“huán”时作“返、归、回来”讲,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卿但暂还家”等句中的“还”字都读“huán”。读“xuán”音时作“转身”讲,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见桓侯而还走”。要注意讲清古今字和通假字的  相似文献   

7.
石磊的故事     
“丁零零……”一阵清脆悦耳的电话铃响了起来。我急步走到电话旁,拿起电话。“喂!你好,请问找谁?”“王薇,是我呀。”“噢,是老师呀,有什么事吗?”“还能有什么事,我交给你办的那个‘案子’破了没有?”“还没呢,老师,说实话,这事还真有点儿棘手。”“那你也要尽快破。”“知道了。”“好了,不多说了,我还有事,再见。”  相似文献   

8.
考试四幕剧     
一、复习对白:“喂,你在干吗呢?”“看书呗,还能干吗!”“我在看电视呢。”“还不快复习?明天就要考试了呀!”“我一会就看,先玩一会再说。”“你还真行,好了,不和你说了,要复习了。”“明天好好考。”  相似文献   

9.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两句,是王维《观猎》(初中语文六册)诗的颈联。有人认为,这联诗句描写固然生动,但对仗欠工稳,且“还”“归”同义重复,显得累赘多余,实为败笔。其实,这联诗的对仗是无懈可击的,还、归两字也并非同义重复。“忽过新丰市”不是“忽然驰过了新丰市”,而是“迅速驰过了新丰市”;忽,迅速。“还归细柳营”不是“回到了细柳营”,而是“立刻回到了细柳营”,这个“还”,许多人都读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朗读录音磁带上将“还”读“huán”,在该词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也主张“还”读“huán”音。笔者认为,“还看今朝”的“还”应读“hái”。《辞源》注:“还huán户关切平删韵”。此注音统领所有义项,包括作副词解的“还”。《现代汉语词典》注:“还hái副词。①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旧。②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沁园春·雪》的上阕以“望”起领,语意一直贯到“试比高”。一个“看”字,通过色彩的变换,又将日出的秀丽旖旎景象表现出来。下阕由祖国的山河而想到祖国的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通过“惜”,透露出作者对他们批判的态度。但是,不难看出,本词的主旨不在评判这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二还”和“三让”。“二还”:1.还学生“自我”  相似文献   

12.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相似文献   

13.
魔花     
魔花还没有开,虽然所有的花瓣都已经梳妆打扮好了,但是她没有开。“你为什么还不开啊?”小女孩问。“因为还没有爱。”魔花解释说,“只有爱才能让我开放。”“可是我爱你啊。”小女孩很不明白,“我天天给你浇水,天天陪你说话。”“但还不够多。”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还来就菊花”是“还来欣赏菊花”的意思,但是文章通过分析“就”的词义、考证重阳节饮用菊花酒的风俗以及分析整首诗的意思后认为:“还来就菊花”宜理解为“还来饮菊花酒”。  相似文献   

15.
孙丽 《考试周刊》2009,(33):37-38
汉语里“点”字,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可谓随处可见。它不仅多词性,而且多词义。它可以是名词,如:“点钟”、“小数点”;还可以是动词。如“点名”、“点头”、“点菜”;还可以用来表示较少的量,如:“喝点水”、“加点油”;此外,还可用来表示轻微的程度,如“有点累”。正是它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俗说的“先借后还,再借不难”,是生活中的常理,有意思的是“先借后还”的思想可以用到数学中来,“借”就是加上,“还”就是减去.  相似文献   

17.
欲拒还迎中的“还”字读“hái”还是“huán”呢?读淮其音离不开对字义的准确理解。“还”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一读“hdi”,副词,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旧;还是等之意,如:十年没见了,她还那么年轻。事过境迁,他还念念不忘王老师的情谊。  相似文献   

18.
“还x就Y”格式包括超前夸张“还x就Y”和非超前夸张“还X就Y两种格式,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次阐述了这两种格式的差异,凸显了超前夸张“还x就Y”格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语法中,“S比N还A”是常式,“S比N还N”是变式。文章从构成成分、副词“还”的地位和语用效果等三方面论证了二者的异同。同时,也阐述了变式“S比N还N”之所以生命力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周晓琴 《小学语文》2009,(11):41-41
一次,在学习了生字“眷”之后,学生在默写中竟出现了“誊恋”和“誉恋”,而且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不禁暗自责怪:“都六年级的学生了,认识生字还这么难吗?”可事后想想,“眷”“誊”“誉”这三个字的字形的确比较相似: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眷”和“誊”都是拳字头,而“誊”和“誉”又都有偏旁“言”,稍不留意,还真的易错易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